
这是铅笔道与长城战略咨询的联合专栏,发现新时代的独角兽。长城战略咨询是中国本土头部新经济咨询机构。
访谈 | 铅笔道创始人王方撰稿丨铅笔道编辑吴欣晓
几年前,提到扫地机器人,“功能有限”“效果欠佳”“不够聪明”可能是不少用户的评价。2023年以后,随着以仿生机械臂为代表的技术落地,显著提升了扫地机的覆盖率和清洁力,这一轮关键技术的迭代升级,极大改善了用户的实际体验,市场渗透提升、新入局者增加,用户认知及行业格局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作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之一,追觅告诉铅笔道:初期的扫地机器人,痛点在于基础体验,追觅就着重攻克“易用”与“好用”。当产品体验达到用户预期后,创新的方向自然指向了更高阶的“智能化”和“拟人化”。
“用户有需求,创新就有空间。沿着用户需要的方向,就不会偏离航道。”
截至目前,追觅扫地机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达到市场份额第一。从打破不好用的刻板印象,到建立起扫地机已足够成熟的认知,再到惊叹扫地机原来还可以和AI融合、自己“思考”。从追觅扫地机的技术迭代历程我们感受到,扫地机器人行业新的“创新拐点”已经到来。
敬请阅读铅笔道对话追觅扫地机事业部总裁孟佳,本文将围绕以下重点话题探讨。
1、清洁机器人的最新趋势?
从单一功能设备,向综合服务机器人发展。
2、目前,大模型对清洁机器人的最大影响?
让机器人更智能,更方便用户交互。
3、清洁机器人的最终形态,是人形吗?
不一定,上肢可以是机械手,下肢可能是轮足等任意形态。
4、扫地机器人是否有可能会成为家庭机器人的未来入口?
确实有这个可能,扫地机器人天然地更适配家庭环境。

孟佳,追觅扫地机事业部总裁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 01 -清洁机器人,下一步究竟怎么创新?
铅笔道:这些年过去,扫地机器人整体行业趋势和用户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
孟佳:追觅刚成立时,扫地机行业渗透率低,用户认知多停留在老旧机型印象上,比如功能有限(只能纯扫地)、不够好用(随机碰撞)等。
所以创业前几年,追觅在努力让扫地机变得“更好用”(易用性)。
到了今年,用户认知已经发生显著改变。特别是2023年,追觅推出带机械臂的X20产品、以及超薄的嵌入式基站设计,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也吸引了行业各家纷纷跟进,扫地机器人逐渐成为用户在装修时考虑购买的必备小家电。
扫地机这几年逐渐从要好用,到要精细化和无感化,不仅要通过机械臂、自升降激光雷达等功能实现更精细的清洁效果,也要融合家装中嵌入式等设计的大趋势,弱化扫地机器人在家庭中的存在感,使其更和谐、不突兀。
现在是一个关键的创新拐点:从解决基础功能和易用性问题,到思考下一步的重大创新方向是什么?这意味着清洁机器人,可能从单一功能的设备,向着综合性、更智能化的服务机器人方向发展。
- 02 -AI怎样改造清洁机器人
铅笔道:说到创新,今年AI和机器人话题热度很高,比如DeepSeek的出现。春晚的机器人表演。你觉得这些对行业有何影响?
孟佳:AI和机器人确实是今年的两大风口,对清洁机器人行业是重大利好。
作为业内首批接入DeepSeek 的扫地机器人厂商,我们通过该技术大幅提升了人机交互的灵活性。同时,DeepSeek 的突破也推动着我们不断优化自身的AI系统。
在智能硬件中,扫地机器人对智能化要求最高。它需要在全屋移动、导航、避障,并根据房间和家具类型采取不同清洁方式。
AI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方向,我们积累了超过400万组数据用于机器学习,覆盖导航、避障和场景识别等功能。我们有100多人的软件团队专注于AI算法和数据训练,其中不少来自清华。
另外春晚的机器人表演,让市场看到了具身智能的潜力。今年,我们也推出了带机械手的扫地机器人,已在AWE等展会中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铅笔道:我能理解您说的“AI是一个长期投入的方向”,毕竟大模型并不是为机器人而生,所以需要大量改良或者适配。
孟佳:大模型目前最大的帮助在于增强语义理解能力。比如,以前用户对扫地机器人说“厨房太脏了”,可能需要多轮对话来确认地点和模式,训练起来很复杂。而大模型可以加速这个过程,让语义理解更精准、更快速。
铅笔道:根据您的统计,用户对扫地机器人最在乎的三个功能是什么?从最刚需开始排列。
孟佳:最在乎的首先是清洁能力,毕竟这是它的核心功能。
其次是智能性,导航和避障要足够聪明。
第三是维护的便捷性,用户希望机器人尽量少让他们操心。
深入探究用户的需求和期待,他们对机器人的功能有着更广阔的想象 —— 比如未来能实现立体空间清洁,甚至能承担洗衣、叠衣及家居整理等精细化任务。而我们推出的机械手扫地机器人,正是朝着这一方向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追觅是业内首批接入DeepSeek 的扫地机器人厂商
- 03 -清洁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人形?
铅笔道:现在关于人形机器人,大家讨论的很热。在追觅眼里,扫地机器人或其他机器人,一定要做成人形吗?
孟佳:这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尤其是最近人形机器人很火,比如北京的机器人马拉松就展示了它们的潜力。
但人形机器人目前面临几个难题:首先是高昂的成本——打造一个真正类人的机器人,售价可能高达三四十万。
其次,短期内商业化落地场景非常有限:对普通消费者(C端)而言,这个价格门槛太高;而对于企业(B端),它的功能又不足以完全替代人工服务。因此,目前行业更多聚焦在技术积累和探索上,商业化路径还在探索。
最后落回家庭场景中,其实对于在家中放置一个巨大的人形机器人,很多人会存在顾虑。无论是从整体大小还是灵活性考虑,扫地机会天然地更适配家庭环境。
所以追觅目前探索的形态,是在扫地机器人的基础上更新迭代。这一形态在未来一到三年内或许就可以落地。
铅笔道:你们怎么做到1-3年落地?
孟佳:关键在路径,今年追觅推出的“扫地机器人+机械手”方案,这虽是一个初级形态,却蕴含着无限演进的可能。
扫地机灵活的移动性,赋予它在全屋自由行走的能力,而搭载了机械手后,它还能清洁缝隙、整理杂物。
这个形态未来还能进一步进化。比如底盘采用轮式结构,不仅成本可控,通过性和适应性还更强。
人形机器人有步履蹒跚甚至摔倒的平衡难题,而轮式底盘稳定性极高,成本可控,并且能在家庭环境中几乎无阻碍地到达任何地方。
铅笔道:这解开了我的疑惑。不然我想,要把扫地机器人做成人形,拿个扫帚或吸尘器走来走去,这样得有多复杂。您能总结一下,追觅对未来一两年的机器人形态规划是什么?三五年后又可能是什么样子?
孟佳:未来一两年,我们规划是以扫地机器人为基础,加入单只机械手,专注地面清洁和简单杂物整理。
进一步可能会升级到双机械手,形成初步的人形概念:轮式底盘确保灵活移动,双臂的灵巧性和算力会进一步增强,能完成更复杂的家务,比如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叠衣服,或整理桌面物品。
再往三五年看,我们希望探索模块化设计,以扫地机器人为底盘,搭载不同模块,比如空气净化器,组合出多样功能。
铅笔道:这么看,短期内轮式底盘应该是主流选择。您提到机械手臂是产品的延伸,目前机械手臂技术在市场上是处于成熟期,还是技术验证期?
孟佳:这取决于应用场景。
在传统制造业中,固定工序的机械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比如重复执行几个动作。
但在新兴的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机械手臂还处于技术验证期。各家的方案从选型到设计再到功能实现都有很大差异,仍在探索阶段。
铅笔道:我们都在畅想,未来家里有一个人形机器人能照顾自己,而扫地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家庭。那么它会不会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流量入口,或者平台枢纽?
孟佳:未来,智能家电的互联需求会越来越高,而扫地机器人是目前看来最适合在家里自由移动、且具备功能属性的设备。随着它不断学习并优化控制逻辑,或许真的可以成为家庭智能控制的核心枢纽。
它就像一个移动的“管家”,能更贴近人类的生活方式去控制家电。结合机械手臂后,它不仅能管理智能家电,还能执行整理家居、清洁等任务。
铅笔道:从第一性原理看,你认为家用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孟佳:核心价值在于解决用户“懒得做” 却又不得不做的刚需。比如扫地是最基本的需求,延伸出去还有洗衣、叠衣、收纳、整理桌面,甚至取快递。
此外,结合大语言模型,机器人还能提供陪伴价值,比如与用户聊天,带来情感上的慰藉。
这些基础但综合的功能,正是机器人能为用户创造的最大价值。

追觅的机械手,可轻松夹取鞋子
- 04 -真需求和伪需求
铅笔道:AI也好,人形机器人也好,关于它们怎么应用已经讨论很久。你们实践了这么久,你认为行业讨论的哪些应用,是用户当前阶段的真需求?
孟佳:我们调研显示,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用户最看重的一直是清洁力和覆盖率。
过去扫地机器人其实存在很多痛点,比如圆盘机身的限制,无法覆盖死角、桌椅腿边缘等,所以我们23年当时推出机械臂(拖布外扩)功能,让扫地机可以清洁到边角。
再到今年的机械手,带来了覆盖率的进一步提升,狭窄缝隙(如马桶与墙壁间仅10厘米的缝隙)也可以清扫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清洁难题。
用户希望机器人先把清洁做到极致,覆盖100%的边角、能识别脏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深度清洁等,仍然是当前阶段用户最核心的真需求。
铅笔道:从长期看,现有技术能否支撑这个目标?未来三五年,还需要突破哪些技术瓶颈?
孟佳:主要瓶颈在机械手臂的精细度和工具使用能力。
首先,机械臂需要极高的定位精度。
其次,它需要适配合适的工具进行清扫。我们第一代机械手臂提出了一个创新概念,受到用户高度认可:机械手臂可以夹持一个小型吸尘器,清理狭窄区域的灰尘。这看似简单,但实现起来难度很大——手臂要精准夹持吸尘器,夹持后重心变化会影响导航和避障。
此外,吸尘只能解决灰尘,擦地则需要换上清洁刷,擦地的精细度要求更高。这些都是第一代机械手臂难以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需要持续迭代。
铅笔道:你提到机械手臂夹持吸尘器的创新,我脑海中立刻有了画面,像是人的上半身拿着吸尘器清理缝隙。
孟佳:是的,机械手臂本质上就是去类比人类的清洁逻辑,我们调研时发现这种能清理狭窄缝隙的功能非常吸引用户,且愿意为之买单。
它不是简单地加个噱头,而是真正解决痛点的创新。
铅笔道:有没有验证过哪些功能是伪需求?市面上讨论得很火热,但用户实际需求没那么大?
孟佳:比如机械手臂只用来夹东西,我们发现需求并不强。
家里地面通常不会有太多需要每天拾取的障碍物。用户对这种功能的兴趣可能只有几天,新鲜感过去后,实用性不高,还是要有和清洁相关的刚需功能。
铅笔道:接下来是一个秀肌肉的问题。按照最新数据,追觅扫地机目前的市场份额或排名如何?
孟佳:追觅扫地机目前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取得市场第一的成绩,尤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有些国家的市场份额甚至突破了50%。
铅笔道: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分享更多数据,比如收入、利润或用户数量?
孟佳:用户规模方面,追觅科技的全球注册用户总量已经突破1100万,累计服务家庭数量超过3000万。这也反映了全球消费者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高度认可。
铅笔道:这个量级应该远超第二、第三名。
孟佳:对的。
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机器人赛道跑出全球独角兽:用AI改造扫地机,卖爆3000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