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组织“洗牌”持续深化,小额贷款行业正在呈现“总量收缩、头部扩容”的分化格局。
8月27日,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公示82家“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涵盖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公示期30日内相关公司可提出书面申辩;逾期未申辩或申辩无异议的,需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注销、更名或经营范围变更(不得含地方金融组织字样),后续天津地方金融管理局拟取消其业务资质,并提请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理。
这并非孤例。湖南省年初公示的地方金融组织名单中,16家小贷公司因“失联空壳”被纳入清退范围;云南省3月公布的首批名单就涉及109家小贷机构。今年6月11日,广东省金融管理局已公示99家“失联”“空壳”机构(34 家小贷公司、63 家典当行、2 家融资担保公司),要求相关机构60日内退出行业并办理工商变更,逾期将被撤销资质并采取联合监管措施。
监管政策持续发力成清退核心驱动。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常务副秘书徐北指出,此轮清退潮源于国家层面对地方金融组织的从严监管。
2024年8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获悉,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落实“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以实现多项重点任务:比如加快清零存量不合规机构,力争三年内清退“失联”“空壳”以及严重违规经营的地方金融组织。同时要求严控新批新设机构,规范整治期间原则上不新设地方金融组织。
有接近监管的人士向记者强调,《通知》要求有序压降地方金融组织的机构数量,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能得到有效落实,机构数量将明显减少,长期存在的一些经营乱象会得到遏制”。同时,该人士还表示,“清退并没有采取‘一刀切’,对于那些清退难度大的机构,允许适当放宽期限,有些地方如果确实有必要新设机构,也可以申请。”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从制度层面细化清退机制。
其中特别明确 “失联”“空壳” 公司认定标准:满足“无法取得联系”;“在公司住所或经营地实地排查无法找到”;“虽然可以联系到公司工作人员,但其并不知情也不能联系到公司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之一的,认定为 “失联” 公司。
满足“近六个月无正当理由未开展发放贷款等业务”“近六月无纳税记录或‘零申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免税的除外)”“近六月无社保缴纳记录”之一的,认定为“空壳”公司。同时要求省级金融管理部门对两类机构先行社会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引导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注销登记。
除清退外,监管罚单力度同步升级。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公示,重庆小雨点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规定,被处以 249.1 万元罚款(公示期 5 年),该金额为小贷行业单次最大罚单。小雨点小贷回应称,被罚因早期系统偶发性不稳定导致不良告知短信漏发,相关问题已于 2025 年 5 月完成整改。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小贷公司数量降至5257家(较2023年减少243 家),从业人员44771人(较2023年减少3290人),贷款余额7533亿元;2025年6月末数据进一步下滑,全国小贷公司数量4974家(比2025年一季度减少107家),贷款余额7361亿元,延续“只减不增”趋势。
不过行业分化中,头部机构正加速布局。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以来全国已有26家小贷公司合计增资近65亿元,四川佳物、广州耀盛、广州安信等3家公司增资额均超亿元。
徐北表示,随着监管深入与行业“洗牌”,小贷行业正淘汰不合规、经营不善的机构,向规范健康方向发展;而门槛提高后,有实力的资本进入将进一步推动行业优化,形成“劣退优进”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