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国内公募基金总规模为35.08万亿元,续创历史新高,这也是自2024年初以来第十次创下历史新高。
分类型来看,今年7月,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超3800亿元,成为规模增长的主力。股票基金规模增长超1900亿元,混合基金规模增长超1300亿元,而债券基金规模下降超480亿元。
对于货基规模的增长,有公募人士指出,虽然权益市场行情转暖,但波动和不确定性仍在,加之银行存款下调后部分存款资金转化至货基,导致货基的规模依旧稳定增长。除此之外,货币基金具有门槛低、风险低、流动性高等特点,尤其是部分货币基金与购物场景做了结合,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便捷需求。在多方因素的叠加影响下,造成了货币基金虽然收益下行,但规模却持续增长的现象。
权益基金方面,7月份股票基金的总份额环比下降114.65亿份;而混合基金的总份额则下降370.59亿份。但在指数的拉动下,整体净值却实现上涨,其中股票型基金净值增加4.07%,混合基金净值环比增3.76%,二者合计规模环比增长超3000亿元。
泓德基金表示,近期市场或持续维持乐观情绪。行业方面,以人工智能、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行业或将持续受益于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券商等非银金融板块在资本市场改革和交易活跃的背景下,具备较强的弹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权益资产持续走高之际,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相当一部分资金从债市悄悄“搬家”至权益市场。
据公募人士近期从银行渠道获悉,债基与股市此消彼长间,部分投资者选择赎回纯债产品,转而去买权益类或“固收+”产品。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运铎指出,今年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回升对于债券市场形成一定程度压制,股债“跷跷板”效应再度出现,部分资金被偏股类基金吸引走了。
据统计,7月份在全部3800余只债券型基金中(仅统计初始份额),约六成遭遇净值下跌。对于近期债基的回撤,南方基金认为,7月中旬起,央行流动性投放节奏有所放缓。以7月24日为例,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3310亿元,但当日到期资金达4505亿元,净回笼1195亿元。简单来说,就是“收回的钱比放出的多”。市场资金供给减少,直接压低债券价格,反映在投资者账户上,便是债基收益随之下滑。
其次是债市前期积累“拥挤交易”风险。去年债市单边牛市催生了“债牛”,机构普遍拉长债券久期,信用利差被压缩至历史低位。这种高度一致的持仓结构使得市场对利空信号极为敏感,稍有波动便引发部分交易盘止盈离场,进一步放大了债市的调整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