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追求高效、绿色交通方式的浪潮中,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成为了焦点。今年以来,eVTOL主机厂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御风未来、峰飞航空、时的航空等头部企业纷纷斩获大额订单。
8月26日,农银金租与沃兰特分别签署了10架天行的确认订单和110架的意向订单,订单总额达30亿元,在取得型号合格证后将陆续交付农银金租对其进行商业化租赁运营。这也是目前高等级商用客运eVTOL领域里最大的确认订单。
“带定金的确认订单,意味着我们具有交付责任,不像意向订单只是一个意向,这是性质上的转变,其意义不在于金额的大小。”沃兰特创始人兼CEO董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2到3年内完成确认订单的交付。
从意向到“带责交付”
本次确认订单中的产品为沃兰特天行(VE25-100),董明表示,VE25-100是该公司“三型三代”产品规划中的首个取证型号,承担着创造和突破的重任。从2021年9月到2024年9月,其耗时三年时间,用一台技术验证机X1,完成了从旋翼到固定翼的全过程试飞,突破了动力,结构,震动,操稳,能源,控制等许多技术难题,完整充分的验证了VE25关键技术,获得了大量数据,为型号研制工作和各项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这是我们VE25获得的第三份确认订单,也是我们迄今最大一笔飞机确认订单,这不仅是农银金租用真金白银对沃兰特投下的信任票,更是中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和专业航空金融机构对中国低空经济投下的信任票,也是我们型号发展战略中运营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突破。”董明如是说。
“从意向到确认订单的转化,对主机厂是关键考验。”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意向订单反映市场期待,但只有转化为确认订单才能形成稳定收入,支撑研发与生产。转化过程需主机厂证明技术可靠性、成本控制力及交付能力,若转化率低,可能暴露产能不足或产品缺陷,影响后续融资与市场信心。因此,主机厂需在技术迭代、供应链管理、客户沟通上同步发力,才能将市场热度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本次确认订单签署的同时,农行上海分行与沃兰特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沃兰特提供10亿元的银行授信和金融服务,支持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落地。
农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朱卫峰表示:“此次确认订单及银行授信合作的落地,不仅是沃兰特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可复制的商业化范本,将加速推动低空交通从‘概念’走向‘现实’。我们也希望能涌现更多这样的合作,让上海的低空经济在金融资本的加持下,迎来规模化商业化的爆发期。”
金融租赁成“桥梁”
农行的金融支持并非个例——2025年被业界视作eVTOL商业化“元年”,今年以来,不仅主机厂订单频发,金融机构的参与也进一步加速了商业化进程。有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1—3月,低空经济活动相关产品和服务采购活动信息便高达4591条,同比增长50.8%。
2025年4月,浦银金租与上海峰飞航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其提供100架eVTOL订单的全方位金融租赁服务,总金额超10亿元。同月,时的科技与中银金租签订100架采购协议,覆盖商务通勤场景。5月,沃飞长空与中银金租签署120架AE200意向订单。6月,江苏金融租赁与零重力飞机工业达成战略合作,签署150架采购订单意向协议。
沃兰特航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金融租赁模式是传统航空业的主流装备采购模式,金融租赁公司代表通航公司进行飞机的集中性采购,把飞机买过来放在手里,然后再去找客户。这样可以让头部的通航公司放大资金杠杆、让中小型通航公司以低成本参与进来。
在朱克力看来,金融租赁模式对eVTOL产业是重要催化剂。他表示,eVTOL研发与生产需巨额资金投入,传统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股权融资门槛高、周期长。金融租赁通过“以租代售”模式,降低客户初期采购成本,加速产品普及。对主机厂而言,租赁公司批量采购可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对运营方,租赁模式减轻资金压力,更灵活调整机队规模。此外,租赁公司作为专业金融机构,能协助主机厂对接下游客户,完善产业链协同。
“这种模式还分散了技术风险,若产品迭代失败,租赁公司可通过二手市场处置资产,减少主机厂与客户的损失。总体看,金融租赁是eVTOL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关键桥梁。”朱克力如是说。
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今年3月,工信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其中提出,到2027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装备需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方案特别提出,支持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以eVTOL为核心开展应用示范,鼓励探索立体交通低空航线网络,培育商务出行、空中摆渡等新业态。
近期,各地密集出台低空经济产业支持政策。8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支持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以应用场景需求的低空航空器为重点,支持产业延链补链,对提升产业链韧性和配套能力贡献突出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同日,《贵州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炉。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垂直起降设施、无人机起降点、飞行营地等地面基础设施。优先在旅游景区、物流枢纽等重点地区新建或改造一批起降设施。
政策不仅明确发展方向,也推动了适航认证体系的完善。在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来,多家eVTOL企业在适航认证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峰飞航空旗下吨级以上eVTOL——V2000CG凯瑞鸥在获得适航“三证”(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后顺利交付;沃飞长空“生产质量系统”文件正式获得PC审查组批准,意味着该公司PC取证完成阶段性实质进展。
摩根士丹利曾发布报告称,到2040年全球eVTOL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将占据近四分之一市场份额。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5万亿元,2035年增至3.5万亿元。其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核心载体,凭借低碳、低噪、高稳定性等优势,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当前低空经济仍需突破技术瓶颈、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市场需求,待这些条件满足,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朱克力表示,我国低空经济目前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的阶段。政策层面,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支持文件,空域改革试点扩大,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市场层面,eVTOL、无人机等细分领域涌现创新企业,但商业化应用仍集中在特定场景,如物流、测绘等,大众消费市场尚未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