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A股走出修复性行情,市场的暖意并未均匀洒向每一家基金管理人。头部公司业绩与规模齐升,小公募基金却并没有那么好过。
截至8月25日,部分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数据陆续披露。已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家头部公募基金平均每日营收超2300万元,尾部公募基金日营收仅为万元左右。
两千万元与万元的鸿沟背后,小型公募基金困境症结何在?
“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一是没渠道,规模小进不了白名单,产品首发和持营都寸步难行;二是没资源,像ETF这种高投入产品根本玩不起;三是没业绩,因为缺乏规模效应,投研投入不足,业绩难以脱颖而出。”深圳某小规模基金资深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华夏基金日均营收与小机构半年收入持平
头部公募基金日进斗金,中小基金在生存线上挣扎,公募行业的“贫富差距”正成为一道越来越深的鸿沟。
截至8月25日,部分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数据陆续披露,行业营收呈现剧烈分化。从已披露的经营数据来看,华夏基金以42.58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居前列,泰康资管、银华基金分别实现30.08亿元和13.46亿元营收,而国都证券、中邮创业基金、南华基金、江信基金及瑞达基金则分别录得7.49亿元、2.06亿元、2402.96万元、359.14万元和281.50万元。
某头部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头部基金的营业收入包含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募业务的管理费收入,也包括机构专户业务的收入,还有一部分自有资金投资的收益(包括基金自购后的盈利等)。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机构与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差距悬殊。华夏基金单日营收(按上半年181天计算)可达2300余万元,几乎相当于南华基金整个上半年的总收入。而瑞达基金等小型公募机构日均收入仅维持在万元水平,半年收入约为头部公司日均收入的十分之一。
渠道、资源、人才“关关难过”
“小公司的成本大头应该就是系统,每年光人力、系统维护的成本几千万是要有的。尤其是系统费用,不论是大型公募基金或是小型公募基金,其成本都差不多。因此,在小型公募基金中,系统费用的占比就显得较高。营收较低,股东持续投入好几年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只能苦苦支撑。”一家小型公募基金公司的高管向记者坦言。
深圳某小型公募基金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小型公募基金的生存困境是一个全方位的闭环。渠道、资源、人才“关关难过”。
首要壁垒是渠道。在渠道面前,因公司规模小,根本进不了银行、券商等主流渠道的白名单,连“入场券”都拿不到。这也导致新产品发行举步维艰,持续营销也难以做大规模,新发和持营从起点就输了。他表示,其次,ETF更是巨头的“军备竞赛”,发行和运营ETF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流动性维护,小型公募根本无法与巨头们抗衡,“连参赛资格都没有”。最后,所有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没钱投入投研。没有明星产品和过硬的业绩,管理规模停滞不前,导致投研投入捉襟见肘,没有足够的弹药去打造亮眼的业绩,又反过来让规模扩张难上加难。这个困境闭环导致小型公募基金很难掌握话语权,生存之战已经无比残酷。
一家由券商前高管创办的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当前经营承压,存在补充资本金的需求,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个人系公募主要通过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股东来增资,渠道相对有限,因此建议监管层面能够进一步放开资本金补充渠道。
该人士指出,目前制约公司规模扩张的核心因素主要集中在合作准入和品牌建设两方面。一方面,多数基金销售机构及机构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管理人设有较高的准入标准,涉及管理规模、行业排名、盈利状况、股东背景、产品业绩等多个维度。公司目前管理规模较小,较难完全满足部分渠道与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条件,业务拓展面临一定局限。另一方面,公司品牌影响力尚显不足,市场关注度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步伐。
有的被传“发薪困难”,有的实现突围
对于部分小基金公司来说,生存之战已经进入“关键时刻”。
在与《华夏时报》记者的交流中,有业内人士提到了这样的现象:某家小规模公募被传面临巨大经营压力,发薪困难。针对此事,记者询问该公募基金公司,对方称“发不下来工资的情况不存在,截至目前公司运营正常”。
然而,也有一些小规模公募“做得还不错”。
一家由“私转公”、专注主动权益投资的小规模公募基金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以自己所在公司为例,获取公募牌照之初,便有原先管理的私募产品通过“专户”形式平移过来,奠定了初步的产品规模基础。目前公募业务规模超百亿,产品线聚焦于主动管理的股票型权益基金,未布局指数型产品。公司整体运营健康,上半年实现盈利。公司开支控制良好,目前没有股东增资的需求。
他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不盲目追求产品数量,无论是在私募还是公募阶段,公司都不频繁发行新产品。其理念不同于一些通过不断布局新产品以提取业绩报酬的模式。公司注重持续营销,核心策略是把老产品的业绩和规模做上去。这对客户而言更负责,也能避免产品线同质化。公司虽然规模不属于头部,但其经营模式和文化更接近于一家运作规范的私募,风格稳健且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