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技术引领、应用驱动,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打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掘人工智能技术潜力、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开放共建成果共享的交通运输行业大模型开发和应用体系。”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李颖在8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大模型正在加速落地,智能体开发全面启动,首批智能体将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部署。
就在前一天,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在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
交通运输场景多元、数据丰富、市场广阔,是“人工智能+”行动的重点先行领域,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是“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交通运输部提出了“1+N+X”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总体技术架构。“1”指的是1套通用技术底座,实现对多类基础模型、多元异构算力的开放兼容和集约调用;“N”是在“1”的基础上,训练N类垂域模型,引入细分领域高质量数据集,提升解决行业问题的共性能力;“X”是面向具体业务场景的智能体,形成一批可以直接应用在行业服务和管理中的专业化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多种模型、算法的集合。这就需要产、学、研、用各界形成合力。”李颖表示,日前交通运输部推动组建了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各方反响强烈,积极性很高,踊跃参与。目前,联盟已汇聚了5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人工智能头部公司以及相关高校院所。
相关部署也在加快落地。交通运输部立足行业实际,梳理出86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聚焦行业运行监测、安全监管等重点方向,遴选出一批高频刚需场景。
“我们即将举办第一届综合交通运输智能体创新应用大赛,以赛促研、以赛促用,让更多‘好想法’走向‘真应用’。”李颖说。
作为率先发起成立大模型联盟的行业部门,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坚持科学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搞“一哄而上”,避免重复和浪费,通过共用算力、共享数据、共训模型,用好各类创新资源、建好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创造开放、繁荣、可持续的交通大模型产业生态,支撑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规范化应用,引领发展壮大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