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上海市启动“十五五”规划“百家访谈、万家调研”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对“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共同开展对战略科学家、决策咨询专家的深度访谈,受访专家作为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既有对相关行业的一线观察,更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共同助力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本期受访专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
人物简介:丁奎岭,理学博士,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提出并成功实践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前瞻预判,重塑学科】
记者:从“十五五”及长远看,科创的亮点和热点究竟是什么?
丁奎岭:我们对于未来的科学技术形态还难以预料,不一定是今天所能想象的。但从趋势性、方向性上可以前瞻预判,比如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方向一定是聚焦的重点。作为高等学府,学科布局也要顺应“大学科时代”的特点以及未来科技形态,进行相应调整和重塑。
学校深度对接上海市“3+6+X”战略需求,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以学科重塑为抓手,聚焦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两大目标,打破学科边界和学科发展的路径依赖,打破“几个学科组成一个学院”的传统模式,开展“几个学院都隶属于一个领域”的创新探索,前瞻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未来能源(氢能、可控核聚变)等新兴学科。
又如,推动大电类学科改革,将“万人大院”一分为四,成立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同时,建设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环境健康研究院等新平台,以及深部生命、下一代材料等交叉研究机构。
学校在建设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时,聚焦能源与健康行业塑造“极交叉”的学科形态,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不同学科,形成自己的培养计划,如选择“电化学+材料”,或是“人工智能+生物”等。此外,在重点领域布局核聚变的仿星器路线、拓扑量子计算等,用于重塑传统的电气和计算机学科。其中,作为一种磁约束聚变的实验装置,仿星器近年来异军突起,很可能成为最快商业化落地的路线。

上海交大百年校园。徐瑞哲摄
记者:在科技巅峰对决的相关重点领域,上海怎样强化策源、“投资”未来,能否举例说明?
丁奎岭:譬如学校依托在物理理论、超导材料等方面的深厚积累,谋划建设国家量子技术学院,聚力攻关铁基拓扑超导体的量子计算技术,有望实现拓扑量子计算领域的国际领跑。除此之外,也希望上海市在核聚变(仿星器路线和激光点火)、人工智能(科学数据与基座模型)等领域,给予市级重大专项等资源支持,继续提供长周期的稳定支持,加快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
所谓“木有本,水有源”,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在高风险的“无人区”,如果没有成体系的支持与引导,科研人员很难坚持。希望将鼓励开展“高价值”“极交叉”科学研究写入“十五五”规划,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更加丰沛。

8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及新生入学第一课在闵行校区举行。赖鑫琳摄
【面向全球,引育并举】
记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核心关键也是高水平人才队伍。在上海交大,“27岁博导”是不是不少?如何做到“江山代有才人出”?
丁奎岭:“因人才而盛”是交大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学校始终“反对帽子、不唯帽子”,通过引育并举、多元评价,打造自主培养和海外引才的“人才引育双循环”,通过建立“校长直通车”机制,为顶尖人才的识别与引进设立特殊通道,最快1周内完成引进程序。
如何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得好,其关键在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实施“领军人才计划”等梯队培育项目,设立“交大2030计划”“基础研究特区”“AI4S(科学智能)种子计划”等资助项目,建立10年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同时,坚持分类发展,完善长聘体系建设,长聘教轨师资已占六成,并建立了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和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晋升机制,全校已有110余位青年人才晋升正高职称。

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实验室。徐瑞哲摄
记者: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如何用好国际化人才?
丁奎岭:科研领域国际合作重点在于全球引才。以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为例,近三年已汇聚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397人,其中领军科学家74人,大部分是国外引进的专家,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而李政道研究所近五年成功引进34名海内外人才,其中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1人次入选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外籍全职科研人员占比近40%。
“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化改革方面,学校化危为机并积极推动密西根学院转型,从捆绑式合作转变为平台式合作,“以一对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开展多元多样的国际化人才在地培养,吸引一大批全球顶尖人才长期在沪工作,推动一大批世界级成果落地转化。

丁奎岭院士。徐瑞哲摄
【“三区”成链,“全栈”落地】
记者:对接国家和地方,除了仰望星空、兴趣驱动,“有组织科研”如何分区分类、顶层设计?
丁奎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求的使命担当,在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三个区”。
一是面向战略导向的“集中区”,瞄准“大科学”“大工程”的大问题,设立“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专项行动计划,构建从科学到工程再到产业的全链条、系统化科研体系。二是面向前沿导向的“自由区”,比如建设张江高等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长兴实验室,突破深海、深地、深空等,汇聚一批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青年人才。三是面向市场导向的“融合区”,比如,与宁德时代、国家电投、商飞、中船等头部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设立联合基金,将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有机贯通。
其中也有对标加州湾区的“大零号湾”,已汇聚硬科技企业4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30家,区域内交大系科创企业超过60%。目前,上海交大也在积极争取成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改革试点,为成果转化做好平台支撑。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大厅。徐瑞哲摄
记者:在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一路上,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落地率不高,怎么办?
丁奎岭:高校的科技成果一般来说成熟度不是很高,产业化的链条也比较长,因此建立涵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投资转让等关键环节的“全栈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需要制定“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机制。正因为高校科技成果能够落地的比例比较低,这也是国资一直以来“不敢投”“不愿投”的症结所在。
打破这个困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国资的容亏率,不去过多地追求保值增值,把营造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也作为很重要的工作目标,真正符合“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导向。同时,高校等科研机构也要建立“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双管齐下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例如,作为上海三大先导性产业之一,当前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够、临床研究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共性问题。交大为此推动医学院联合药学、生命、生医工等学院以及13家附属医院,依托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并对接临港实验室、上药集团等优势资源,致力于构建“原创成果—技术验证—临床研究—产业孵育”生态。据不完全统计,交大研发药物进入临床前实验阶段的共有31项,进入临床阶段的共有34项;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共有17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