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华安基金、永赢基金等基金管理人相继发布公告,对旗下部分基金实施限制申购金额等措施,其中不乏年内收益率居前的“绩优基”。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绩优基金批量限购的背后,是基金管理人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的转变,反映了公募行业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化运营的发展思路变化,个体明星基金经理的模式也正在让位于团队化、平台化的投研体系建设。同时,面对绩优基金限购,投资者需要建立更加理性的投资观念。
多只绩优产品率先实施
从限购基金的特征来看,多数产品具有两个核心共性,业绩表现突出以及投资策略容量有限。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为例,Wind资讯数据显示,该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达146.23%,位列全市场第二,其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在通信、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且持仓集中度较高。该产品基金经理任桀在中期报告中表示,报告期内维持高仓位运作,并在二季度完成了仓位调整,关注全球云计算产业的投资方向。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陈宇恒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策略容量受限于细分赛道流动性及个股交易活跃度,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基金交易成本上升、调仓灵活性下降。
据统计,近两周内,还有包括“易方达先锋成长混合A”“富国中小盘精选混合A/B”“华安可转债债券A类”“广发上证科创板成长ETF发起式联接A”等在内的10余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其中权益类基金限购金额在1000元至500万元不等。
类似情况在行业主题基金中尤为多见。例如,“易方达先锋成长混合A”“湘财医药健康混合A”等基金,因聚焦人工智能、创新药等热门赛道,短期内净值弹性显著,但相关行业个股的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限制了基金的规模承载能力。
此外,债券型基金方面,华安基金旗下某可转换债券型基金限购2亿元,中银基金某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限购5000万元,反映出债券型基金在利率波动环境下对资金稳定性的诉求。
转向“精耕细作”
此前,虽然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但部分基金因规模失控导致业绩波动加剧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前,基金公司正通过采取限购等方式推进精细化运营。
“从基金管理人转型精细化运营的角度看,当前多只绩优基金采取大额限购,是管理人主动平衡‘规模扩张’与‘业绩稳定性’的核心举措,体现了精细化运营中,对‘持有人长期利益’的优先考量。”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孙珩认为,一方面,绩优基金若短期内涌入大量资金,可能因持仓调整难度加大、优质标的配置空间受限稀释收益,而限购可避免规模无序增长对业绩风格的冲击;另一方面,通过主动控制规模,管理人能更聚焦于现有持仓的深度管理、投研策略的精准落地,同时减少大额申赎对基金净值稳定性的干扰,这正是从“粗放追求规模”转向“精细化维护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典型表现,最终将为持有人守住长期收益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限购并非“一刀切”式的关闭申购通道。以银河君耀混合A为例,其单日申购上限设为1000元,既保留小额资金流入通道,又避免大额资金冲击。在陈宇恒看来,这种“有限开放”的方式是基金管理人灵活调整、以投资者利益为先的体现,展现了管理人在规模控制与持有人利益之间所做的精细平衡。
面对基金管理人对部分产品实行限购,投资者需调整传统投资逻辑。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运营曾方芳认为,面对多只绩优基金限购,投资者首先需摒弃“业绩好就冲动申购”的短期思维,避免盲目追涨杀跌,理性看待基金短期业绩波动;同时,应聚焦基金长期投资价值,重点评估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策略稳定性及过往长期业绩,判断其是否具备持续创造收益的实力;此外,需做好资产合理配置,避免将资金集中投向单一产品,可选择同一基金公司旗下风格相近的其他优质基金产品,或分散配置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以此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收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