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28日电(记者陆宇航余蕊)“与此前实施的‘互联网+’行动相比,此次‘人工智能+’行动实现了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推进经济社会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表示。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哪一阶段?“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将如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民生福祉?在这个过程中,又应当如何防范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霍福鹏进行了专访。
系统性看待人工智能发展释放更大应用潜力
“当前,人工智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以更系统性的视角去看待其发展。”霍福鹏表示,“在技术层面,过去关注算法等单点技术突破,现在则涉及算法、数据、算力等整个技术体系的升级。在应用层面,过去大家可能看到人工智能在语音助手、图像识别等个别点上的应用,现在则扩展到医疗、教育、金融、交通、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这些不只是局部的、技术点上的现象。因此,也就有必要出台更加系统性的文件,加强顶层设计。”
在霍福鹏看来,人工智能正在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地融合,正在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运行、社会治理等带来更深层次的变革。为更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国家层面出台了这份意见。
文件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领域,提出了17个具体发力方向。
“实施这些行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各界更加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精准抓住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更好推动人工智能‘不会用’‘不好用’‘不能用’等问题的解决,加速场景开放和供需对接,释放更大应用潜力。”霍福鹏表示。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增进社会民生福祉
“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霍福鹏表示,多项研究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在霍福鹏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实现普惠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民生改善。
“例如,在今年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国内产学研各界发布了智慧养老平台、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多项产品,打造覆盖文化娱乐、订餐服务、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全场景的养老服务。”霍福鹏说。
文件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其多项举措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首先,要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霍福鹏表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帮助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比如,利用机器人完成高空作业,可极大降低操作人员安全风险。
其次,要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要开发情景化、定制化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比如,针对每一名学生个体特点所开发的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应用,可以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霍福鹏说。
再次,要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霍福鹏表示,一方面,要开展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提升百姓生活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优化百姓生活服务体验。
正视AI“双刃剑”特性推动智能向善发展
“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分析,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可以实现范式革命,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加速科学发现大爆炸时代到来。”霍福鹏说,“例如,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集成上百个多模态科学工具,可以实现平台式、规模化赋能科研全流程,助力科学家开展跨学科研究。”
与此同时,霍福鹏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精准施策、协同共治,能够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例如,通过城市大脑赋能,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可从9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9.5小时,显著减少了跨部门协同的时间成本。”
不过,霍福鹏也提到,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模型幻觉,以及模型被滥用、误用等风险问题,需要构建有力有效的监管与安全防护体系,主动做好风险应对。
“为此,一方面需加快技术突破。通过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模型算法等途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完善,尽可能消除模型幻觉等潜在风险。”霍福鹏说,“另一方面需加强协同共治。加快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人工智能应用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提高人工智能应用的透明度和可信赖度。”
此外,霍福鹏表示,还应深化合作交流,大力发展开源开放生态,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设备自由贸易和设施互联互通,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智能向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