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全国“顶流”,需要多长时间?荆州市松滋给出的答案是1年。
28日下午,“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这里有7家吉他生产企业已经投产,4家正在装修,采访团还遇到了正在园区考察的吉他木材供应企业。
而这一产业园的链主企业——松滋桐馨乐器将公司总部及生产车间迁往松滋,还不足两年时间。松滋人汪锋华在广州醉心于吉他制作已有23年,在“腾笼换鸟”政策下,一些制造业陆续从广州城区迁出。
松滋的文化产业招商团队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上汪锋华。2023年9月,在详细了解家乡松滋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返乡创业环境后,汪锋华决定回到家乡延续“吉他梦”。
走进桐馨乐器的生产车间,第一财经记者被天花板上悬挂着的一个个正方体“大盒子”所吸引。汪锋华告诉记者,这是企业自研自制的恒温恒湿空调,让车间的湿度保持在45%左右,温度保持在22~30度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好吉他的设计参数不被生产环境所破坏。
公司里拥有20多年制琴经验的“老师傅”有100多位,他们几乎都有在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交流学习的经历。
追求极致的汪锋华深受同行认同。著名音乐人李宗盛说,他的“李吉他”,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制作的工厂。汪锋华说,桐馨乐器迁往松滋后,已接待来自瑞士、奥地利、荷兰、德国、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80余批次外国客商,并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桐馨的吉他八成销往海外市场。
2024年,桐馨乐器出口高端吉他1.2万把,其中顶级型号出厂价高达5.98万元/把,一些定制款吉他售价更是高达数十万元。于是,回迁松滋的第一年,公司就创造了1.5亿元的产值,今年预计将实现产值3.5亿元。
一时间,地处荆楚腹地的小城松滋,一跃成为全国吉他制造的“顶流”。
为稳稳接住这波发展红利,松滋举全市之力,打响聚焦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赛道的攻坚战。围绕龙头企业桐馨乐器吉他制造及其配套产业,松滋加大链式招商的力度,签约落户了中国民谣吉他第一品牌“伊司地曼”等10余家企业,世界知名高端制琴大师亚伯拉罕更是携家人在松滋安家,把定制工作室开进了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目前,松滋文化创新产业园的产品远销欧美、日澳及东南亚等近20个国家,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8~10亿元,3年内有望达到20亿元,园区满园后产值可达50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松滋市委书记汪卫表示,要以吉他制造为牵引,以吉他工业、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为重点,构建“产、学、研、游、购、娱”一体发展的吉他文旅生态,将松滋建设成为“中国吉他之乡”,将松滋文创园打造成为世界高端吉他制造基地。
事实上,吉他产业并非松滋谋求转型的唯一赛道。作为江汉平原唯一产煤县市,松滋开采煤矿资源的历史长达170余年,在上世纪90年代产能达到最高峰,大大小小的煤炭企业超过160家,形成了典型的“煤产业”“矿经济”。
本世纪以来,松滋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主要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群众生存环境恶劣,30万人饮水困难,每年30万亩农作物减产减收。
2011年11月,松滋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为此,松滋确立“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两大战略。经过十余年培育发展,松滋现已建成“一区三园”主平台,城东工业园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临港工业园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刘家场工业园发展钙产品加工等产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05家。
2024年,松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7.3亿元,排在荆州各县市第1位;规上工业总产值523.32亿元,同比增长11.4%。今年上半年,松滋地区生产总值蝉联荆州第一,达到266.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8%。
放眼荆州市全域,这里已然成为湖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全球稀散金属龙头先导科技集团在荆州经开区投资200亿元,建设湖北先导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生产、提纯氧化锆、氧化铪等半导体材料。达产后,将形成从材料到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生态圈,预计年产值达70~8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荆州市岑晟电子创新产业园聚集了66家企业入驻,其中返乡创业类企业36家,涵盖光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从落地到投产,湖北恩普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只用了45天。公司负责人田晟带着新能源充换电技术项目回乡,本担心“落地难”,却在园区“全要素保障”服务下,迅速实现“机器进厂即开工、员工拎包即入住”。
“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更激活了本土资源,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升级-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园区负责人表示,力争用2年时间,园区年产值突破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
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近年来,荆州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6月发布的《荆州市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行动方案》提出,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打造体现荆州优势的“23515”现代产业体系,即智能装备和农产品加工2个两千亿能级支柱产业,现代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新材料3个千亿能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医药健康、光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低空经济5个五百亿能级特色产业,以及15条重点产业链。
“作为长江中游门户,荆州坐拥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651公里优质岸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一定要把生态环保作为前置条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应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和环保评估机制,优先引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项目,对污染企业坚决说“不”。同时,通过园区化集中管理、环保设施共建共享和技术创新扶持,既让企业降低合规成本,也让地方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实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