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武汉报道
8月28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7800个,完成投资近3500亿元,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4万个,惠及居民270万户。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丰雷在发布会上指出,湖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从2020年的62.89%提升至2024年的66.35%,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模式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全省以“宜居湖北”建设为统领,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四好”建设,城市更新呈现“人居环境改善、公共空间焕新、生态颜值擦亮、安全韧性提升”四大特点。
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湖北省以人为本,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市州广泛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巧用城市角落建成1300余个口袋公园,开放共享公园绿地超1200公顷,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此外,湖北在加装电梯、完整社区建设、智慧停车等方面也成效显著:加装更新电梯超过1万部,完整社区覆盖率达30%,17个市州全部建成智慧停车平台,联网车位350万个,有效缓解“停车难”。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湖北在危旧房改造中创新推出 “产权人自主更新”模式,目前全省已有48个项目采取该模式,6500余户居民入住新居。
生态与文脉并重,塑造城市新风貌。湖北坚持“留改拆”并举,采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既改善硬件设施,也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全省已完成19片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历史建筑数量翻番,达4455处。武汉昙华林、荆州洋码头等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文旅新地标。
在绿色发展方面,湖北建成5100公里荆楚绿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十三五”末提高1.9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3.88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5%,县级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100%。
城市更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一级巡视员胡继红介绍,湖北通过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截至7月末,全省“白名单”项目达855个,授信审批3116.9亿元,累计投放2197.8亿元。银行机构已审批城市更新贷款项目150多个,审批金额超2700亿元,已投放项目100多个,放款金额近900亿元。
自然资源部门则通过规划引领和政策创新支持城市更新。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万滋仁表示,湖北已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机制,并通过“弹性供地”“豁免清单”等政策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
武汉、宜昌作为湖北省两大重要城市,先行探路,在城市更新中各有特色,形成一批可复制经验。武汉于202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将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石,不仅编制了面向2035年的专项规划和“十五五”规划,更重要的是率先研究起草《武汉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摒弃“零敲碎打”模式,强调整体规划、连片推动,在青山21街、湖北大学南区等项目成功试点并扩面,对193个城中村累计改造1517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608个,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武汉积极构建“中央资金+特别国债+社会资本”的多元保障体系,成功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获10亿元补助。
宜昌则聚焦“居民自主更新”和“污水按效付费”机制创新,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理厂进水浓度显著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获国家示范称号。在危旧房改造中,转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居民被动参与的组织形式,统一居民意见、统一改造流程,让房子“改不改、怎么改”由群众说了算;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通过地企合作模式,引入央企在宜昌成立“水管家”公司;将污水收集服务费的30%与污染物收集量、污染物削减量、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等指标挂钩,初步建立了以污水收集效能为导向的按效付费机制;坚持源头优先、绿色优先、蓝绿灰融合,实施“海绵+”方案,高质量推进183个示范项目建设。
“‘十五五’时期将加快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刘丰雷表示,湖北将从可持续更新模式、抓实重点任务、健全体制机制、谋划实施重大项目等四方面发力,努力实现城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绿色转型与治理增效。
据悉,湖北将加快编制城市更新“十五五”专项规划,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推进一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落地,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