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襄阳报道
从中力机械以叉车“油改电”技术打开市场空间,顺博铝合金将废旧铝线铝管“变废为宝”为汽车零部件和建筑原材料,到骆驼集团以低压锂电池创新研发应战行业竞争、云上牧歌依托智慧养殖体系提升效率与品质......
8月27日和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深入襄阳创新发展一线,这些企业不仅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实现了自身产能与效益双提升,更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生态。
而襄阳这座华中地区的工业重镇,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引擎、以产业链协同为发展纽带,破解传统工业城市转型难题。与此同时,通过就业链、创业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逻辑,襄阳在产业发展的脉络中找到了就业提质的突破口,成为了湖北省推动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生动样本。
企业向创新要动能
位于襄阳市老河口市的湖北中力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台红、黄、绿色的叉车被有序停放。据了解,中力机械目前是华中唯一一家集回收再利用、零部件铸造、钣焊组装、总装为一体的绿色电动叉车整车制造企业。
在产业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力机械利用在电动物料搬运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探索开展旧燃油叉车“油换电”业务。据公司副总经理陈加华介绍,具体来说就是对旧燃油叉车进行改造,装配上全新的电机、电控、电池,将其变成新的电动叉车。
“一台叉车每月的油费高达数千元,保养费用更高,且环保方面对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要求趋严,叉车的电动化是大势所趋。目前,全国有400多万台存量燃油叉车,‘油改电’市场前景广阔。”陈加华表示。
与此同时,中力机械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走进公司展示区,一台标着“350MH”(35吨)字样的黄色叉车格外醒目。这是企业最新研发的高压重载锂电叉车,采用600V高压平台和自主可控的整机控制系统,在保持与传统燃油叉车相当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能耗和碳排放的大幅降低。
在仓储物流展区,W@W数智新仓系统正在演示全自动作业流程。窄通道高位货架、双向货叉堆垛车、24小时运行的黑灯理货机器人,配合DAS数字物料管理系统,构建起从入库到出库的智能闭环。据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可使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30%以上。
技术创新是传统企业提升效率和品质的重要动能。在襄阳市南漳县云上牧歌园区内,智慧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奶牛养殖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云上牧歌牧场副场长缪万荣介绍,牧场配备了一整套的‘智慧大脑’,每头牛都会佩戴电子耳标,实时记录身份信息、健康状况、产奶量等数据。在产奶环节,牧场引进了全自动转盘挤奶机,能实现分批次自动化挤奶,不用人工干预,保证奶源品质。牧场内还配备了物联网监控平台,用于监控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指标。“这些智慧化技术保证了奶牛生活在舒适的环境,牧场奶牛的年单产提升了1.2吨,人工成本也降到了原来的40%以下。”
而对于以制造汽车铅酸电池起家的骆驼集团而言,技术创新是公司转换赛道、在竞争激烈的锂电池行业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更多的企业进军动力锂电池领域,骆驼集团选择了熟悉的低压锂电池赛道切入,襄阳市骆驼新能源低碳产业园后面的厂区就是低压锂电池生产区域。
在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内,机械手来回穿梭。据介绍,智造中心主打48V、12V、24V低压系列启停与备用电源,启停电芯攻克了锂电池低温脉冲高倍率放电难题,解决了低温型电池高温耐受性差问题。
“每年我们都会把公司收入的3%左右用于技术研发,在前沿技术突破、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个层面协同发力,企业拥有了1238项专利。我们还将AI算法与电池管理系统深度融合,提升了电池安全性、精准管理能力和电池的使用寿命,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骆驼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技改升级、创新提能,也是襄阳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襄阳市推动236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新增智能工厂84家;与33家企业签订“一企一策”培育协议,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
产业集链成群激发“乘数效应”
2021年,当中力机械决定在襄阳市新建零部件铸造项目时,曾面临一个痛点:铸造项目仅仅是电动叉车整车产业链中的一环,要想拓展市场,仍缺乏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与协同。
为了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核心难题,老河口市提出了一套招商引资的“升级方案”,目标从单一项目转向了打造电动叉车智能智造产业集群。而“链主”企业的带动力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从零部件铸造到整机组装,再到废旧设备循环利用,老河口市已聚集了数十家配套企业。
“公司生产的是整机化的产品,上下产业链较长,来到老河口市后,我们和当地政府联动,把上游的供应商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带到了这里,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协同生态。这对于公司自身的发展也带来了帮助,一方面能够压缩我们的交货周期,另一方面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陈加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在老河口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内,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是当之无愧的再生铝“链主”,在政府的扶持下,顺博铝合金与襄阳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强化产销对接,实现近地化配套。“铝水直供这一块我们主要配套的是襄阳美利信,每天的需求量在7-8车100吨以上。”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志斌提到。
不仅如此,围绕顺博铝合金这一“链主”,老河口市引进宇安汽摩减震器等项目,跟踪省内1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线索,促进产业集链成群。“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公司通过以商招商的形式,已经为循环经济产业园招引企业5家,并与周边企业形成了原材料与废弃物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志斌表示。
在链式招商、集群发展的思路下,老河口市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成为了襄阳市实施“两资三能”工程下的鲜活缩影。回望今年初,襄阳市在“新春第一会”上明确提出,抓牢立项争资、抓实招商引资,挖潜提效、达产释能,创新引领、技改提能,畅通循环、强链聚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上半年,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17个,总投资2684亿元。
不只是老河口,在南漳县,为推动奶业全产业链发展,借助云上牧歌的带动,南漳县持续“补链强链”,今年5月,总投资3.5亿元的云上有品(湖北)乳制品项目正式开工,可日产300吨乳制品;6月,与汕头市丰达食品发展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投资3亿元建设牛肉精深加工生产线,将为云上牧歌产业集群补齐“精深加工”的关键环节;同时,上海申汲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华中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相继落地,一条“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一块肉”的产业链逐步成型。
产业链延伸的成果正加速显现,全县相关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云上牧歌项目是南漳县以商招商、链式招商的成功典范,通过奶产业串联起了完整的‘牛链条’。下一步,南漳将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链生态。”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表示。
此外,在谷城县,以骆驼集团为引领,县里先后引进骆驼动力、三和朝阳、景锂环保等关联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版图,全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超过50家,形成相对优势的集聚效应。
“三链融合”促进就业提质
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为襄阳带来了一波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潮。
顺博铝合金公司的物资部副部长徐闯,便是一名回到家乡老河口工作的青年技术员。“当初决定从外地回来,最打动我的就是看到家乡产业的变化,老河口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新材料,还有低空飞行器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有前景,更需要技术人才,政府还推出了很多的就业服务和保障政策。”徐闯提到,从基层管理做起,几年内,他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中层骨干,用自己的技术为家乡企业创造了价值。
以产业为根基,襄阳市聚焦“就业链、创业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返乡就业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邹维俊是一名扎根在南漳县的新农人,现在主要负责为云上牧歌公司供应青贮饲料。过去,他在外地从事建筑行业,不仅离家远,收入也不稳定。2023年,南漳县引进了云上牧歌这家牧业企业,这让他意识到了机遇。“这么多的奶牛,肯定需要大量的青贮玉米作口粮,这是一个好机会。”邹维俊提到。
果断回到家乡后,邹维俊创办了襄阳芸和农业有限公司,并与云上牧歌签订了订单协议,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起了订单农业。“目前我们公司共2800亩土地的玉米正在抢收,这些都是为云上牧歌牧场提供的,预计能够收获8000多吨。”
据了解,邹维俊主要采用了“青贮玉米+小麦”轮作的模式,配合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每亩地收入达到1200元,比传统作物利润提高了15%以上,公司一年纯利润有8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公司还带动了周边10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农户既拿土地流转租金,又能来基地干活挣工资。
邹维俊只是襄阳日益壮大的返乡创业队中的一员。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襄阳市新增返乡创业8390人,同比增长22.17%,带动就业1.77万人,返乡创业人员持续增长态势显著。
除带动返乡创业外,在襄阳市南漳县,还针对妇女就业提出了“妈妈岗”这一创新性的就业模式。
44岁的华晓琴是云上牧歌的“妈妈岗”员工,此前她在广州做家政。“今年年初,听说云上牧歌建到了家门口,还在招工,我几乎毫不犹豫就回来了。现在,我在这儿做青贮饲料分拣,一个月能拿5000多元,收入不比在外地打工差不多,因为工作时间灵活还能兼顾照拂老人和小孩。”华晓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文介绍,公司在今年初开始试点“妈妈岗”,专门招聘周边需要照顾12周岁以下儿童的妇女。岗位设计充分考虑了宝妈们的实际需求,每天只需工作2-3小时,工作时段可自由选择,以基础性工作为主,目前已经吸纳近30名宝妈入职就业。
数据显示,南漳县的28个“妈妈岗”示范基地,近年来已帮助3500余名妇女实现弹性就业,带动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从一个个鲜活案例中足以见得,襄阳市“将创新就业融入产业、人才链融入产业链、人力资源服务业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路举措,促进了当地就业工作的量质齐升。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产业稳定就业35.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