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复杂的科研创新,人工智能正快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6大领域,循序渐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8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8月份新闻发布会。时代周报记者在会上获悉,2015年,国家启动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技术向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融合,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消费变革和民生改善。
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延续、深化和创新,将改变供应链组织方式,丰富生活服务体验。

国家发改委召开8月份新闻发布会图源:时代周报阿力米热/摄
“《意见》出台只是谋篇布局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综合利用政策、资金、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体系化加快推进。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坚持硬投资和软建设齐发力”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说。
丰富生活服务体验
回望中国数字化进程,十年是一个台阶。
1994年,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第七十七个成员。2004年本土互联网巨头崛起,网民超过了1亿。到了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十年过后,“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炉。
三十多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二。
与之同时兴起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发展速度有多快?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数量位居全球首位;人工智能企业超5100家,全球占比约15%。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形成覆盖基础底座、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无论从技术进步还是从发展要求来看,当前实施‘人工智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说。
时代周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都是通用性技术,两者在应用方面都具有模式新、迭代快、对传统业态改造能力强的特点。“互联网+”突出的是“连接”,通过网络连接传递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
“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连接万物、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大步,实现知识运用与创造。
霍福鹏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迭代,人工智能已展现出较强的通识能力,已经从只能面向特定场景、完成特定任务,进化为可“举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务,技术通用性显著增强,基本具备向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应用的条件。
“因此,在现阶段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既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霍福鹏说。
在产业领域,截至202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因此,“人工智能+”将推进产业全要素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
除此之外,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方式,丰富生活服务体验,为消费者推荐和提供个性化服务。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的关键阶段。2025年第二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3%,较上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消费成为核心驱动力。
“因此,‘人工智能+消费提质’能优化消费结构。推动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霍福鹏说。
具体来看,一方面,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终端“万物智联”,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构建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人工智能还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推动新产品、新形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不断推进,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不仅让工作更智能、学习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消费更丰富,也让‘智能’成为每个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让科技成果惠及每一个人。”霍福鹏说。
分三阶段推进
时代周报记者在会上获悉,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在快速迭代演进中,各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点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充分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业务复杂度以及行业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意见》提出,分2027年、2030年、2035年三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公共治理与国际合作体系同步完善。未来一到两年是落地的关键窗口。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等到了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目标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形态,推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张铠麟表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意见》出台只是谋篇布局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综合利用政策、资金、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体系化加快推进,坚持“硬投资”和“软建设”齐发力。
在重大项目上,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综合利用“两重”“两新”政策工具、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源,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并在关键行业建设应用中试基地,推动资源共享,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除此之外,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打通技术堵点,提升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创新消费补贴方式,加快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推广,让更多人享受到便捷、好用的智能技术。”张铠麟说。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将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据张铠麟介绍,目前已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将以《意见》印发为契机,持续强化沟通协商、信息共享、政策联动,系统推进产业协作与生态融通。还将引导各地凭禀赋规划,打造特色互补格局,切实防止一拥而上和低效竞争。
“国家发改委将与各部门一道,结合各行业特点,聚焦破解痛点难点堵点,并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加强算力、数据等要素开源开放、共建共享和人才、资本等资源有序流通,实现最集约利用,最大化效益。”张铠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