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成像显微镜领域,国际市场还是被蔡司、奥林巴斯、尼康等大企业占据主要份额,但在‘AI+’时代,国内团队迎来新机遇,可以在AI赋能显微成像等技术领域大有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戴博带领实验室团队取得的成果——微流控辅助3D打印技术制造仿生复眼,不仅登上了《自然》杂志子刊,目前还运用在了手术机器人的末端器械,造福了更多患者。
在8月29日举行的“智造·共融:2025上海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高峰论坛暨投融资峰会”上,包括戴博在内,多位创新团队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分享了“AI+仪器仪表”领域当下的产业蓝海。这也是今年3月全国首个“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在徐汇区启动建设后,首次集中展示阶段性建设成果。会上发布了“AI+仪器仪表产业联盟2.0版”,包括乐白机器人、雪浪云、上海华爱色谱、龙瞳科技等16家人工智能和仪器仪表领域的新锐企业加入联盟。
根据上海“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目标,徐汇预计到2027年形成基础扎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链条完备的仪器仪表产业生态,生态链产业规模将实现翻番,达到百亿级水平。

目前,集聚区已经依托上海仪电、核工院、梅特勒托利多等龙头企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工业过程数字化与装备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智能传感与仪器创新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全力攻关智能仪器与检测装备关键技术,为仪器仪表企业提供从技术验证、中试到规模化应用的多元场景支持。
“企业能够高效对接顶尖院校和上下游资源,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落地,这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很有帮助。”CTI华测检测集团副总裁曾啸虎说。多家“AI+仪器仪表”企业负责人表示,集聚区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大平台,对接了意想不到甚至原先“不敢想”的资源,让初创团队感受到政企双方平等对话、身处“同一身位”的营商温度。

“在集聚区里,龙头企业不是‘巨无霸’而是‘领头雁’,中小企业不是‘配角’而是‘共生体’。”仪器信息网董事长唐海霞的这番感受,首先表现在资金支持。
据悉,徐汇区目前已形成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梯度化金融支持体系,既有注册资本超百亿元的“徐汇资本”区级国资创投平台,还设有规模达225亿元的上海人工智能母基金、600亿元国家人工智能产投基金。为加速“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海仪电还联合上海国投先导基金,计划发起设立规模10亿元的“AI+仪器仪表”CVC基金,以此打通科技与资本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峰会活动现场,君联资本、德福资本、青桐资本等20余家机构设立了“融资门诊”,为12家来自智能检测、精密仪器、生物医疗等领域的硬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资本对接,推动意向投融资项目落地。
“以往企业找投资要自己大海捞针,效率低且匹配度不稳定,科创企业希望对接真正懂产业、敢投硬科技的专业资本。”上海巨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憧棐说,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徐汇区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对经认定的产业链核心企业最高可给予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一让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账上”的举措,令不少企业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高能级载体是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据悉,徐汇区依托漕河泾开发区、“模速空间”、“智仪空间”孵化器等地标性创新载体,释出近200万平方米的高能级研发空间,为企业提供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服务支持。
“除了空间规划上前瞻布局,服务上也要精准匹配企业的成长需求,让企业更合规、高效地走向规模化和国际化。”微仪光电(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昌说,希望在集聚区内找到企业发展适配的“催化剂”。
云赛智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简彬介绍,作为仪电集团下属企业,云赛智联参与了集聚区的具体建设运营。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让集聚区内原有的仪器仪表企业与新入驻的创新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以入驻漕河泾开发区多年的高科技企业岛津为例,企业自身产业链配套成熟,技术积累深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在AI赋能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这家日本百年企业开始更积极地融入本地市场,参与到国内高端仪器领域的研发中,正聚焦水中塑料物质的成分检测等板块寻求合作。
“人工智能已经推动多个产业产生深刻变化。”简彬表示,仪器仪表领域自带的数据积累,通过AI赋能完成沉淀、梳理和分析,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行业变化、洞悉行业趋势,实现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