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8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会议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持续用力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要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试点,引导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做好对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外发布,明确指出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2021年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出炉,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布局,明确了具体试点的目标,提出到2025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我国土地要素供应方式更加丰富,技术要素市场建设在有力推进,数据要素政策立法与标准制定取得积极进展,资本市场注册制等改革有序推进,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在逐步健全,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持续推进。近年来,通过实施“实施方案+授权清单”的方式,赋予浦东新区、深圳等地区,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更多自主权,积累改革经验。
但是,当前土地市场改革难点不少,劳动力合理畅通流动存在阻碍,数据孤岛难题待解,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要素市场化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杨向阳表示,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依然面临不少挑战。进一步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价格改革,应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打破户籍限制等壁垒,推动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定价。完善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评估及定价标准,继续优化专利价值评估体系,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和支持制定数据资产确权、定价、交易等规则,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数据交易平台。建议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可以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设立跨行政区要素交易中心,定期评估试点效果,总结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经验。
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推进深层次改革,既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更是面向未来竞争的“关键招”。推进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下一步,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两头发力。一方面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强进城落户意愿。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让农民无后顾之忧,放心进城落户。另一方面要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减少落户难度。重点是,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降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落户门槛,逐步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让城市通过提升自身就业及竞争力,来自主吸引和留住常住居民,不再依靠行政办法来挑选,使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能够顺利融入城市。推行以常住地登记户口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