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雪)“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想做到这几点,规范治理是基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日前在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暨强优民企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大会上表示,中央提出世界一流企业的十六字标准,即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只有实现“治理现代”才能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健全的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制度及专业委员会,如战略、审计委员会,能避免“一言堂”决策,减少家族式管理中的弊端,推动科学决策。像美的集团是从家族企业转变为现代治理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成功案例。
第二,清晰的股权结构设计,如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可协调股东和管理层利益,避免短期逐利行为。像华为的“全员持股”模式,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了创新动力。京东通过AB股结构保持控制权的同时引入腾讯等战略投资者,治理优化提升估值。
第三,健全的内控体系,如财务审计、合规管理,能有效防范舞弊、关联交易等风险。像福耀玻璃通过国际化的内审体系,降低了海外扩张中的合规风险。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也对公司治理提出新要求。
宋志平提到,在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迭代速度加快的行业和企业里,公司治理面临变革。技术密集型企业需构建扁平化组织架构,赋予研发团队更大自主权;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需纳入治理体系,防止核心人才流失导致技术泄露;建立数据安全委员会解决数据治理的新课题,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等。在如今大出海的时代,境外上市与跨境并购日益频繁。治理文化冲突,成为企业整合面临的重要挑战。熟悉和遵守国际公司治理规则,是实现成功整合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是企业规范运营的基础,更是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未来,民企需在治理中平衡‘灵活性’与‘规范性’,结合数字化、国际化等趋势持续创新治理模式,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竞争中占据先机。”宋志平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共有民营上市公司3422家,占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63%。民营上市公司市值占总市值的40%。民营企业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74%的科创板公司、81%的创业板公司、86%的北交所公司为民营企业。从2024年到今年7月,民营企业首发上市135家,占全部首发企业家数的85%;再融资158家次,占同期再融资家次的60%。2024年,民营上市公司研发支出0.74万亿元,与归母净利润持平。研发强度4.2%,远高于市场整体水平。目前,民营上市公司已覆盖中上协行业分类的所有门类,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