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30 03:57:30 股吧网页版
多个贷款平台上架 个人风险报告为何又火了?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郑瑜

  在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借款人融资成本持续降低背景下,贷款平台收费情况受到关注。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在多个贷款APP都不约而同上架了个人风险报告查询服务。穿透来看,这些贷款平台采用与外部第三方合作模式,在贷款APP内开放风险报告查询入口,用户可以按月支付几十元的风险查询费用并到期前自动续费,以查询自身不良行为、黑名单、疑似欺诈、密集申请等风险。

  自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以下简称“助贷新规”)下发以来,地方监管相继开启对贷款平台24%贷款利率+会员权益或其他增值服务的调研,旨在了解持牌金融机构以及贷款平台对借款人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费率符合有关规定。

  对于上述情况,多家贷款平台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对于风险查询报告产品,平台以合作的模式,展示第三方提供的风险查询服务给平台用户,该服务与平台提供的借款服务没有任何形式的捆绑关系,用户自主选择购买。

  但是,记者在贷款平台上看到,有些平台将风险报告以“借钱必查”来命名,还设立“贷前必查”板块,并且在APP首页位置滚动提示,风险报告可以获得优先审批、放款加速、最低500元提额等特权。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信用必查”“借钱必查”等名称可能暗示服务为借款前置条件,易被认定为变相强制消费。

  40元报告平台方分走33元

  “您好,我这边是风险大数据报告查询平台官方,请问此类报告业务可否合作?”有华南地区第三方风险报告供应商主动找上了记者。

  经询问,记者判断可能由于此前做相关报道过程中购买过报告服务,故而出现在了其系统名单之列。

  供应商介绍,贷款平台主体与其合作报告售价最低为7元/份,最高售价在200元/份。价格在40元以内的报告,供应商不收取推广方费用,若推广方将售价标在40元/份之上,其收取10%用以抵扣税款。该模式下,以一份定价为40元的报告为例,贷款平台可以获得33元收入。目前有多家贷款平台将其定价在了39.9元/份。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页面介绍,上述报告费用一旦购买,尊享特权等权益在到期前自动续费,如果取消则“信用资质快速提升”等权益消失。在新浪黑猫平台上,已有多位用户对按月连续扣费的情况进行投诉。如果以全年服务计算(每份报告40元),则整体支付费用在400元以上。

  行业共识在于,当前数据行业严格区分不同场景的应用,涉及金融场景应该持有个人征信牌照。截至目前,个人征信市场上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仅有三家,分别是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朴道征信有限公司、钱塘征信有限公司。

  “理论上,上述由非持牌机构售卖的个人风险报告只能用于非金融场景。但是市面上一些风险报告提供方为了利益最大化,出于在市场上投放流量转化率最高的目的,在宣传场景与用语的匹配上,选择了与个人信贷业务‘擦边’。”前述从业者说道。

  此番多个贷款平台上架个人风险报告,究竟有何背景?该从业者直言,通过平台推送风险报告类广告,可以理解为流量变现的逻辑。但此类在贷款平台以“借钱必查”产品名出现的风险报告业务,误导借款人使用服务可以提高授信额度,或者明示、暗示借款人需要购买此类业务才可以申请贷款的行为,属于业内的灰色操作。

  购买报告即可提高通过率?

  “查报告、助提额、排风险”,这是一家北方老牌贷款平台在“风险监测”板块的展示标语。在其APP内,风险监测与借钱、分期商城、用户中心并列四大主要功能板块。

  据记者实测,该平台与四家第三方公司合作个人风险报告,对于这是否会推高用户综合融资成本,记者向该平台发去采访函后,平台随即将风险监测板块删除。

  但此后,记者发现该平台内的风险报告入口,转移到借款板块与用户中心位置,展示形式为“您有一份信用报告待领取”,点击进入后,提供风险报告的第三方变成了并非此前四家机构的第五家机构。

  在另一家腰部贷款平台上,记者也看到平台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弹窗、用户消息提醒、入口标注等方式,通过“通过率+90%”“您的优先提额特权即将失效”“您的个人风险报告已生成”“信用必查”等标语来进行展示个人风险报告查询服务。

  针对前述“特权”,记者发现,上述平台在APP内明确显示用户购买个人风险报告后可以提高申请通过率。

  该机构却向记者表示:“查询信用报告的用户并不会享受特殊待遇。所有用户的贷款审批都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资金方基于严格的风控标准进行。”

  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新宇表示,根据助贷新规,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需包含增信服务费、担保费、平台服务费等所有费用,且不得超过年化24%的司法保护上限。尽管信用查询服务由第三方提供,但平台上通过“提额”“通过率提高90%”等宣传将其与借款结果关联,可能被认为是作为金融贷款产品的附加增值服务。针对这类情况,其收费不能完全排除构成变相增加融资成本的可能性。例如,若用户因误认为购买服务可提升借款成功率而支付费用,该费用可能被认定为“其他费用”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若宣传内容与实际审批结果无直接因果关系(如未购买服务的用户仍可能获得高额度),还可能涉嫌虚假广告宣传。”刘新宇补充道。

  上海靖霖(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笛表示,仅宣传但并不强制关联的话,无法直接认定“提高借款人融资成本”。但贷款平台方需要注意审查服务的信息来源授权链是否完整,包括测试等环节中的信息安全和信息保护规范。

  “从页面展示来说,如何命名是相对其次的,但是,是否与提额、加速审批等直接相关,则是具有明确法律意义的。”刘笛表示。

  “合规”展示则获得收入较少

  记者采访了解到,贷款平台的风险报告合作收入,与平台展示和宣传“力度”相关,一些将风险查询产品摆放在APP非醒目位置以及无提额等承诺展示的机构,收入较少。

  一家华南地区贷款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在合作中,他们并不收取流量费用。“双方合作过程中,风险报告供应商不需要向平台支付任何费用,除非用户使用我们的授信额度进行支付。”

  从APP来看,该机构将风险报告放在首页之外较为不起眼的位置,仅有“风险评估查报告”此类介绍。

  对于将风险报告查询服务标注为“Hot(火热)”展示标注,一家产业系贷款平台人士向记者表示,“Hot”标注仅是平台的推荐规则,与每天用户的点击数量有关,从近期数据来看,用户的关注度比较高,但是购买意愿很低。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除了Hot标识,对该风险查询服务并无更多宣传。

  刘新宇表示,从用户角度出发,在使用此服务的过程中,用户可从以下角度提高自身注意义务。一方面,关注授权范围,用户可查阅该服务隐私政策等授权文本中的细节,避免在非必要场景下授权查询个人敏感信息,尤其警惕一揽子授权条款。另一方面,为防范信息泄露,用户应尽可能选择加密传输、匿名化处理等技术保障措施完善的平台,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刘笛提示用户,目前我国个人征信服务是需要牌照的,开展助贷业务涉及复杂的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实践中法律法规落实情况尚有提升空间。用户在使用相关服务时,要仔细阅读个人信息相关授权协议,避免在未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被超范围索取和使用个人信息,造成生活安宁、财产损失甚至人身安全风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