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28日再度扩容,新增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家三甲公立医院。至此,试点计划扩展至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包括深圳、广州、中山、东莞、珠海、佛山、惠州、江门和肇庆,更方便香港老年人赴内地就医。
特区政府于2009年推出长者医疗券,资助70岁以上长者使用私营医疗服务,2017年放宽至65岁。2015年首度试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24年2月正式启动大湾区试点计划,扩大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至7个位于大湾区的综合医疗/牙科服务机构。
今年5月,特区政府宣布扩展“试点计划”,新增12个医疗机构,连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一院两点,合资格香港长者可在大湾区内共21个服务点使用医疗券支付指定科室的门诊医疗护理服务费用,让超过178万名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受惠。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相关负责人透露,长者凭香港身份证便可以在试点医疗机构使用长者医疗券扣减相关门诊医疗费用,配偶额度共享;专设“医疗券专窗”缩短轮候时间,所有收费项目公开透明并接受两地联合督查。
香港医卫局局长卢宠茂28日专程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察看相关运作安排,了解情况。卢宠茂说,短短两年,医疗券在大湾区的服务点就实现10倍的增长,同时由只适用于深圳市扩展至大湾区九市。试点计划为政策创新及两地医疗合作立下重要里程碑,亦充分体现粤港两地政府对跨境医疗协作的努力和承担。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香港居民北上消费和就医的热潮不断升温。其中,北上就医需求激增的直接原因是,在香港轮候公立医院的时间普遍较长,而私家医院的收费昂贵,一般私家专科诊所的收费亦不便宜,许多人难以负担。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香港就医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为急性,即大概需要在3至4周内处理的;第二类为亚急性,患者需要等待8周到几个月;第三类为慢症,平均等待时间为8个月到一年以上,有些甚至要等好几年。耳鼻喉科的息肉、眼部疾患、皮肤病等都会被归为慢症。一些肿瘤早期被定为慢症,但可能在等待治疗期间发展为晚期。
在香港,普通科门诊每日预约名额有限,预约困难。除了离岛地区外,港岛区的门诊较难挂上当天号。而如果北上深圳、东莞等城市,常常可以当天问诊,虽药物种类与香港有差异(如香港较少开中成药,多为原研药),但更便捷。
更关键的是费用差别。例如,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深圳拔一颗智齿的费用通常在人民币200~2000元,在香港往往需要4000港元以上;在深圳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约需人民币2.5万元,在香港的私家医院则一般要超过10万港元;香港的中医服务如针灸、推拿等,收费可达内地的10倍左右,一些药品在香港的售价也显著高于内地。
近年来,内地医院的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也是吸引香港患者北上就诊的重要原因。深圳的多家医院还通过增加粤语导医,改善口岸到医院的交通服务等,为香港就诊者提供更多便利。相关部门亦在推进粤港两地医保对接及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衔接等方面持续沟通合作。
但港人北上就医也带来挤占内地公立医疗资源的担忧。对此,卢宠茂28日在深圳表示,试点计划的目的只是为香港长者提供更多选择,特区政府会一如既往地担当保障市民健康的重要角色,持续在香港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不会将照顾市民健康的责任转移至内地医疗系统。
卢宠茂称,香港特区政府方面会持续监测评估长者医疗券在试点医疗机构的运作使用情况,适时检讨试点计划的成效。“我们会继续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国家不同城市推展医疗合作,共同建设健康湾区、助力健康中国的战略。”卢宠茂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