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伍素文实习生钟言广州报道
时值暑假,广东不少职业院校的教师们似乎更忙。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简称“顺职大”)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的专业教师们,赴美的集团泰国工厂对泰国籍员工进行新仪器设备使用技能培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汽车学院实训室一边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测试,一边线上技术指导海外院校......
曾经,广东从“三来一补”的外贸加工起步,逐步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攀升。如今,广东制造业的车间和供应链延伸到海外,职业教育也实现了“教随产出”,成为支持广东制造全球化的“软实力”。广东省教育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21所职业院校举办了70个境外办学项目。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职教出海的1.0阶段,当前职业出海正向2.0版本进化,展露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教学内容增加、区域化集群发展、注重生态构建等新趋势。这与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出海特点相关,也离不开地区的大力推动。各地打造区域的国际化职教品牌,如天津的“鲁班工坊”、贵州“贵匠工坊”、浙江“丝路学院”、江苏“郑和学院”,广东也在积极打造“岭南工匠学院”,系统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
“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广东职教逐渐探索出了‘随企出海—标准输出—本土赋能’的闭环模式。”顺职大国际学院院长宁顺青向南方财经记者总结称。
从东南亚到非洲,从拉美到欧洲,一批批职业院校扬帆世界,从技能培养到输出标准、生态共建、赋能世界,广东职教出海驶入新航道。
随企出海造生态
职教出海和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始终是相随相伴、互相助力的。
早在多年前,伴随中国企业出海潮,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出海热,职教出海已经成为不少中资企业全球化人才链建设的一部分。调查显示,75%的高职院校境外办学集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走出去”企业培养了大批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职教大省与外向型经济的广东,更是迅速投身其中。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二个黄金十年,共建国家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也催生了相关领域的职业教育合作。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良好的观察窗口。以广东为例,其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出海”势头强劲,广汽、比亚迪、小鹏等车企加速海外建厂。
“实际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资本、产品、技术及管理资源存在内生性需求,中国车企经多年积累已具备全球经营能力,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汽集团一名培训项目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介绍。
有学校负责人也表示,东南亚、中东非、南美等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其大多停留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海外拓展迫切需要最新的教学装备、资源、方法。
目前,广汽已完成中东、美洲、非洲、东南亚、东欧五大版块的布局,海外市场成为其销量重要的增长点。与版图扩张同步,广汽积极携手职业院校进军东南亚市场。
2024年,广汽埃安、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车拉夫国际教育集团签署《共建广汽埃安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双创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广汽埃安首个海外智能生态工厂在泰国罗勇府竣工;2025年3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汽埃安、泰国锦汇、车拉夫国际教育集团共建“岭南工匠学院”在曼谷揭牌,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生产、检测、销售等环节定制课程,建设智能化实训中心。
这样的校企同行,可同步输出汽车产业技术标准与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企业在共建国家开展零部件配套、整车生产及属地化资源利用,为目标国培养本土化汽车专业人才,进而推动当地汽车市场消费升级、拉动产业发展,也为企业海外布局筑牢人才根基。
“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上述广汽培训项目负责人表示,埃安在泰国基地的实践将成为试点样板,形成产教融合全球化工作标准,未来这套模式或可复制到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其他地区。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海外培训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在马来西亚布局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抖音、阿里巴巴国际站等电商企业用人需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纪元大学学院启动“中马技能人才国际培养项目”,开设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核心专业课程等。
众多广东职业院踏上出海征程,拓展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多项目服务于中资企业新兴产业的海外布局。在东南亚、非洲等中资企业集中区域,正形成“职教出海生态圈”,中国校企联合当地院校、行业协会共建区域人才培养中心,规模效应渐显。
输出“中国标准”
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的东非高原上,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对涂料技术人才需求大增。而高温高湿的气候,使当地的涂料配方、施工、检测工作有着特殊的要求。
总部位于佛山顺德的中辰科建(广东)集团有限公司,主营钢结构建材、基础设施工程、建筑涂料等业务。该公司在卢旺达设有分公司,很早便察觉当地在建材、涂料上的迫切需求。2022年,中辰科建与顺职大等合作建设海外文化与职教基地,培养学汉语、懂中国,掌握中国标准和职业技能的海外技术技能人才。
“这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出题、学校解题’案例。”宁顺青对南方财经记者说。在项目落地后,顺职大与中辰科建紧密协作,深入分析企业海外业务需求,依据当地市场状况制定培训与研发计划。
这两年下来,卢旺达工人掌握了先进的施工和检测方法,中辰科建的市场拓展也因此提速,顺职大还输出8个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与课程标准,推动了中国职教标准与当地产业需求的融合。
随着职教出海的深入,职业院校与企业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是根据海外市场需求,输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中国标准”。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被巴基斯坦相关部门纳入本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东盟国家的工程需求,联合广东及当地的水电企业,制定国际通用的水电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这些标准正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当地产教迈向新台阶。
去年11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顺职大、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职业院校入选广东首批“岭南工匠学院”建设院校,今年纷纷迎来新进展。
3月27日,顺职大“岭南工匠学院”柬埔寨基地在联塑集团(柬埔寨)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签约挂牌。该基地将联合柬埔寨佛山商会、佛山星迈黎亚柬埔寨商贸城等机构,以服务国际产业合作为导向,采取创新模式运作。
据了解,项目前期学校会联合联塑集团(柬埔寨)开展调研,对接当地中资企业的核心需求与生产痛点,正在开发“定制化课程包”培养当地技术工人。随后依托学校科研团队,拟与联塑集团拟共建“东南亚建材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中柬双导师”育训结合,由中国教师传授核心技术标准,柬埔寨当地技术骨干负责实操带教,邀请联塑高管参与“职场发展课”,形成“技术+职场”的全链条培养。
“与以往项目相比,柬埔寨‘岭南工匠学院’的项目实现了更注重精准定制、产教融合生态构建、文化融合更具深度。”宁顺青提到,以往项目多聚焦通用技能培养,而柬埔寨基地完全基于中资企业在当地的产业布局(如建材、物流),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计划同步更新,响应速度更快。还计划联合柬埔寨工业部将成熟课程向当地中小企业推广,从“服务一企”到“赋能一业”,助力柬埔寨建材产业升级。
自2004年开办第一个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算起,顺职大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历程已有20年。其出海项目运作思维与模式的更迭,也是广东职教出海进阶蝶变的缩影。
一家家职业院校的实践进化,推动着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产业跟着市场走,教育跟着产业走”这条金科玉律始终适用。
千帆竞渡,职教出海进入深水区。受访者也提到了文化与教育习惯差异、资金持续投入压力、长期存在的标准互认瓶颈等诸多挑战,未来亟需多方合力,持续提升中国产业及其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保持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密切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