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长期存在的。”8月30日,在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表示,有效提升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加快形成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持续有效扩大需求,应是“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张军扩认为,近两三年来,为扩大消费需求,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不少政策举措。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不仅把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更是把大力提振消费放在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首位。扩内需政策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都是近年所少有的。
“从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实际来看,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张军扩表示,从数据来看,今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3%,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尽管如此,总体来看,市场需求仍不足,供需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从宏观层面分析居民消费问题,最重要的一个观察指标是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张军扩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从变动趋势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特别是近15年来,居民消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有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社会保障相对不足、预期不稳、信心不强问题。”张军扩说。
张军扩表示,长期以来,城乡居民受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几座大山”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的节俭意识和储蓄动机,现在住房问题可能有所缓解,但其他几个方面的压力仍存。因此,解决消费率结构性偏低的关键,是要大力度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居民形成长期稳定的安全保障意识。
基于以上情况,张军扩认为,“十五五”期间充分有效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潜力的政策,要从三个方面用力:一是逆周期性消费刺激政策,要在总量不减、持续用力的前提下,以更大力度支持服务型消费,特别是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养老、生育等方面问题,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提升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
二是要以较大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我国居民的安全保障预期和消费信心。
三是加大供给侧政策力度,要通过减少准入限制、优化监管政策,加大国内标准制定、品牌、环境建设力度等举措,扩大优质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