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甘肃等受灾地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这一举措对于受灾地区的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而如何让这笔新增额度切实发挥作用,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银行要精准对接融资需求。受灾地区的经营主体需求各异,银行应主动出击,深入灾区一线,摸排涉农、小微企业的受灾损失、灾后重建资金需求等情况。通过建立详细的需求台账,清晰掌握不同主体的资金缺口、用款时间等关键信息,从而使资金能够精准滴灌最需要的地方。
优化信贷审批流程也十分关键。在灾后重建的紧迫时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银行可以开辟受灾客户专属服务通道,建立优先受理、优先调查、限时办结等机制;对受灾客户贷款申请优先处理,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适当简化贷款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和审批环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审批、快速放款,帮助受灾经营主体抢抓恢复生产经营的黄金时机。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同样不可或缺。针对受灾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银行可以开发专项信贷产品;运用线上办理方式,并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确保资金快速直达,满足受灾地区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还可以调整优化信贷政策,如设立单列专项资金额度、合理延长贷款期限等,增强信贷供给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保障受灾主体的金融服务不断档。
此外,银行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共享承担救灾保障和灾后重建重点任务的企业名单,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及时满足名单内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与融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的合作,多方协同,形成支持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银行还须强化贷后管理与监督,密切关注再贷款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真正用于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相关领域,防止资金挪用。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提前预判和处置,在支持受灾地区发展的同时,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用好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需要银行在精准对接需求、优化流程、创新产品服务、加强合作以及强化管理监督等方面持续发力。唯有如此,方能将政策的温暖传递到受灾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助力经营主体加快恢复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