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以“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全面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
当天下午,聚焦金融支持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张奎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该行围绕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发挥金融政策引导作用,优化金融资源要素配置,大力支持科技和产业创新,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建立健全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总行起草并联合多个部门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横琴、前海、南沙四份“金融30条”国家级政策文件,为金融支持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引。
另一方面,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科技信贷导向评估作用,创新“益企共赢计划”等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此外,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还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畅通科技型企业跨境投融资渠道,满足企业跨境贷款、跨境上市和发债、跨境资金池、跨境股权投资等多元化金融需求。
张奎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将继续紧密结合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四聚焦四强化”作为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加快构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内外市场齐头并进、具有湾区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聚焦新质生产力技术突破,强化金融支持“创新湾区”建设。继续推进广州、深圳申请参与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试点,切实做好科技金融创新项目储备并发挥好引领作用,带动大湾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用好用活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科技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激励作用,扩大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城市和机构范围,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鼓励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推广“益企共赢计划”“缺口介入机制”“认股权贷款+”等服务模式,强化银行信贷与股权融资、保险保障、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信用增进的协同联动,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机制,为大湾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二是聚焦新质生产力载体建设,强化金融支持“产业湾区”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联动省有关部门和广州等市推动金融支持城中村改造工作,鼓励金融机构用好抵押补充贷款、专项借款等政策性工具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规范、有序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融入到城市更新全过程,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升级、业态迭代更新、承载空间优化、产城人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深化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多渠道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强化产业链重点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及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不断提升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三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布局优化,强化金融支持“互联湾区”建设。加大对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推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支持港澳地区发挥好“超级联系人”“精准联系人”作用,助力大湾区高水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大湾区金融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新金融服务等制度型开放创新措施在大湾区落地,优化自由贸易账户管理与服务,探索金融领域数据跨境流动“可用不可见”新模式。完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本外币跨境资金池、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科汇通”、海外人才用汇便利化等试点,支持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高效使用境内外资金,助力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式创新,强化金融支持“美丽湾区”建设。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争取将大湾区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试点地区。支持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和企业采用中欧新《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国际国内互认标准在港澳等境外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推进化工、造纸、医药等行业转型金融及蓝色金融标准编制,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试用和循环金融标准推广应用。支持外贸企业对标国际最新标准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推动建立企业碳足迹信息、可持续信息披露企业名单与金融机构共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碳足迹、可持续信息披露情况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助力大湾区绿色贸易走在全国前列。继续做好绿色金融创新案例的征集推广,发挥好创新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强化绿色、转型、循环等领域金融服务创新,支持大湾区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