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假睫毛,售价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然而在山东平度市,小小的假睫毛却撑起了一个百亿级的庞大产业。山东平度市被称为“中国睫毛之都”,这里出产的假睫毛不仅包揽了全国80%的产量,更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70%的份额。
记者走进平度一家规模较大的睫毛生产企业,厂区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有序。企业的创办人楚聪奕,自豪地告诉记者,企业目前拥有2000多名员工,每天能生产约10万盒、100万副假睫毛。

楚聪奕深爱着这个行业,同时保持着年轻人对时尚前沿的敏锐洞察力。他的工厂不仅引入全套数据化管理系统,同时每三个月就会推出十几款新品,保持高速的产品更新速度。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压毛、切毛、卷管、定型、上托、包装等十七道工序,每一副假睫毛平均只需20分钟便可完成。

平度的假睫毛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庞大“睫毛经济”生态圈。每年,大约有200亿副美妆睫毛从这里销往全球。假睫毛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平度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让中国在全球美妆产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平度市美妆睫毛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韩松明:目前将近有五千多家市场主体,两万多个加工点,解决了将近五六万人的就业。简单说,平度每十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跟睫毛产业有关系。所以,睫毛产业是一个富民强市的产业。
匠心手工到智能制造科技带来发展新机遇
假睫毛生产起初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到自动化生产线,再到智能化设备的跨越。如今,3D打印技术与自动化设备的结合,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总台央视记者孔令雯:80年代末,大泽山镇的农民在假睫毛生产中嗅到了商机,于是,他们撸起袖子,从外贸代工或生产批发起步,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构筑起产业雏形。这些当年扎根在“村口炕头”的产业初创者,被当地人戏称为“睫毛一代”。

58岁的钟爱民便是这一代人的代表之一。从最早的生产队每月不到百元的加工费,到现在村无闲人的现状,说起睫毛生产,她如数家珍。

“睫毛一代”平度市民钟爱民:村里75岁以下没闲着的。到了夏天的时候,别的地方街上有打扑克的,平度一个人都没有,因为他们都有活儿干,都多少的能干点儿。自己不缺钱花,也不用问自己的孩子们要,自己的问题都能解决。
过去,单凭勤劳不懈的拼劲,假睫毛产业在平度扎下根基。如今,随着更具前瞻性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展现勃勃生机。

“睫毛二代”青岛某假睫毛生产企业负责人王海波:我们这边现在有五六百人的研发团队,每天考虑的就是怎么推出新款式。因为我们对睫毛特别了解,从最早的源头一直到顾客的佩戴,我们去设计的睫毛款式是特别适合。
对于像王海波这样的“睫毛二代、三代”们来说,传承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精神。
从“代加工”到“自主品牌” 睫毛产业寻求突破
在“睫毛之都”山东平度,数以千计的睫毛企业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完善的产业链,为全球各大美妆品牌代工生产,产品远销海外。然而,“代加工”模式虽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却也成为制约“睫毛之都”的发展瓶颈,当地正努力寻求突破。
记者见到傅静时,她刚刚从美国回来,手中握有一笔超过1000万盒的新品订单。傅静过去主要为其他品牌代工,但在去年,她决定勇敢地迈出一步,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虽然面临品牌运营和市场推广的巨大压力,但她仍想打造一个有品质、有内涵的国货品牌。

某假睫毛企业负责人傅静:因为我们的老一辈人是用长着茧子的手,去一根一根又变做成一对儿一对儿出来的。他们的手艺,我们要传承下去,我们也要保护好平度睫毛,平度睫毛一定代表的是睫毛的品质标准。

平度市政府通过建设美妆睫毛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整合服务,如商品交易、报关退税、仓储物流等,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青岛大港海关关长徐海涛:我们梳理了不同国家假睫毛产品在安全卫生认证、质量技术标准、标签标识及环保指令等方面的准入认证要求,为出口企业量身定制合规方案,助力假睫毛产业跨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加速迈向全球市场。

从企业精神传承到自主品牌之路,平度睫毛产业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飞跃,更通过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从“全球睫毛代工基地”向“自主科技美妆品牌集群”迈进,真正让“小睫毛”站上更高的产业赛道。

平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从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产品款式、细节上做出创新,不断推出技术含量高、品质好的美妆睫毛爆款产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好睫毛、平度造”。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