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会议指出,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关系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
县中是我国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县域普通高中7658所,在校生规模达1611.2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学生人数近六成。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县域普通高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从宏观层面来看,县域中学的发展还不仅仅是一地教育发展的问题,更牵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过去,在绝大多数县城,即使是偏僻的山区,县里也往往有一所教学质量广受认可、足以反映本县基础教育实力的高中,这样一来,即使是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孩子,也可以就近接受较好的教育,为最后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近年来不少县中却衰落了,其中一个突出标志是很多县中近年来的高考成绩均呈连年下滑趋势,因此甚至有舆论称之为“县中塌陷”。
县中的困境源于优秀生源和优质师资的流失,这种困境还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特征,即优秀生源和优质师资的流失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质量下滑又加剧了优秀生源和优质师资的流失。
媒体调查发现,当下欠发达地区的县中普遍很难留住中考前100名尤其是前50名的学生,中部地区某县甚至出现过全县中考前500名学生中有300多人外流的案例,而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罕见。
为了遏制优秀生源和优质师资双双从县中流失的现象,教育部等九部门曾经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的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一些地方政府也明确属地招生原则,禁止“掐尖”招生。但是,这些效果有多大、能否持续,对此可谓见仁见智。
此前有媒体披露,伴随政府部门发布文件限制“掐尖”,在一些地方,县域学生向市级乃至省级学校流动的速度反而更快了。原来,针对政策的变化,为了确保搭上超级中学这班教育快车,家长的应对办法是将择校的时间大大提前,原本生源的流动是从初中跨区域流动至高中,而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流动,导致县域义务教育阶段也出现了结构失衡。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是对既有政策的深化与拓展,更注重标本兼治。会议提出要“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前瞻布局、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会议还强调要“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这些举措直指县中困境的核心,即努力通过加大对县中的投入来留住好老师举办好学校,体现了国家投入真金白银为县中“输血”的决心。
当然,县中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落实相关计划,或许需要省级层面的统筹,需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倾斜赋能,更需要的是打破“唯升学率”论的教育评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