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畅实习生邱瀚锦辛宗雪
8月24日晚7时,武汉市塔子湖足球基地的灯光刺破夜幕,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汉超”)第一阶段第二轮在此上演精彩对决。上半场开场仅仅13分钟,身着粉色球衣的长江新区队30号用左脚兜出一记漂亮的弧圈,助攻队友踢进一球。这也是汉超开赛后,长江新区队首个进球!


“非常兴奋和自豪。”这位在赛场上飞奔和呐喊的队员名叫杨樊,今年38岁,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热干面早餐店老板。
凌晨4点,天还未大亮,汉口兰陵路“老五热干面”的芝麻酱香已经溢满街巷。杨樊站在灶台前,左手扶着面篓,右手握着长筷,把碱水面往沸腾的锅里一撂,筷子搅两下,面条翻个身,捞起来时还冒着白气。他手腕一扬,面篓扣在瓷碗上,淋一勺芝麻酱,撒上调料、卤水,动作行云流水。

没人想到,这个满身烟火气的面摊老板,会是长江新区队首个进球的助攻者。
在汉超赛场,这样的草根球员还有不少。以初次组建的长江新区队为例,平均年龄34.5岁,从16岁高中生到53岁个体经营者,全部是来自业余。有的是教师、医生,还有的是网约车司机、外卖员,来自各行各业。
杨樊被队友戏称为“老五”,源自他开的“老五热干面”招牌。没什么花哨讲究,全是街坊邻里喊熟的人情味儿。2000年,杨樊的父亲扛起招牌,因为在家排行老五,街坊邻里见了总喊“老五”,“老五热干面”就这么随口定了。后来杨樊接了手,算上独自经营的日子,也有六七个年头。
每天凌晨,他准时到店,热气从烫面的锅里升腾而上,6点第一波食客鱼贯而入。傍晚7点,他再回店擦灶台做好收尾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从加盟汉超后,他请了一个钟点工下午帮忙,为的是骑着共享单车来到汉口江滩,雷打不动跑步训练7公里。“我们的队员都来自草根,平时也没时间集中训练战术,加上我在场上打后腰,对体能要求会更高。”杨樊告诉记者,汉超三场比赛,他每场上场时间都超过50分钟。

“首次比赛时,手心全是汗。”杨樊激动地说,在汉超赛场踢球像回到自己小时候,就是纯粹喜欢,不管输赢,这种感觉太难忘。
傍晚时分,杨樊攥着球袋往球场走,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对他来说,热干面是“过好小日子”的根,足球是“心里有盼头”的光,而这份“一手握面勺,一手追足球”的日子,恰是武汉人最鲜活的模样。
“白天上班、晚上踢球”的模式,让足球从高高在上的观赏性消费品,真正下沉为市民可触及、可参与的生活方式。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相飞解读,汉超的这种草根性,正是引发广泛共鸣、赢得众人追捧的核心。
如果说汉马是春天的诗篇,汉超将会是盛夏的史诗,从烟火中走来,也将奔向未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