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素市场化改革迎来最新部署。8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当前,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破解‘内卷式’竞争问题,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晓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从而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从局部突破到系统深化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看来,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具备了深入推进的基础和条件。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要素配置效率低,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人力、资本等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现象,新型生产要素如数据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与完善;二是不同生产要素之间协同不足,地区间、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要素流动存在障碍,导致要素间难以发挥最大效能;三是不同地区要素市场化水平差异显著,改革进度不一。因此,亟须通过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
为此,本次会议在明确要素市场化改革三大目标——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试点,引导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吴琦认为,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在于协同高效配置,实现要素市场化改革由“局部突破”到“系统深化”转变,核心突破点在于推动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高效有序流动,促进要素向先进生产力有效集聚,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从试点地区的选择来看,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预计,具备良好市场化基础、产业集聚能力或政策先行先试经验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或已开展过土地、技术要素改革的地区将优先推进。
刘兴国补充说,除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外,考虑到改革攻坚克难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预计试点也可能选择一些市场化程度低且改革难度大的区域。总体而言,此前的要素改革更多着眼于推进要素自由流动,而此次综合改革试点,核心突破预计将集中在定价机制上,即推进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确定,以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化配置。
更高效利用资本要素
要素资源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
对于其中备受关注的“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刘兴国认为,资本要素是支撑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石”,也是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引擎。预计将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包括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提供更多融资关联性服务、帮助实体经济更高效利用资本市场与资本要素。
就具体方向而言,李晓表示,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结构。如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新三板、北交所等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数字人民币在供应链金融、政务服务等场景的应用,提升支付结算效率。另一方面,强化金融支持创新,开发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产品,引导资本流向“硬科技”领域。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坏账核销制度,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顾虑。
李晓建议,后续应继续通过政策激励(如税收优惠、专项债支持)吸引资本投向制造业升级、绿色低碳、县域经济等领域。防范资本脱实向虚,加强穿透式监管,限制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金融投机等领域。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生态,健全退市机制,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
总的来看,我国要素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多项实质性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在业内看来,此时研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旨在以“系统性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区域差异化探索破解要素流动障碍,最终形成可复制的全国性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