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总额1.13万亿元,研发人员总数115.17万人,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7%,有效专利数量达72.16万件……这是全国工商联日前公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亮眼的数据,彰显出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强劲势头和坚定决心,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发力不断突破,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这背后,离不开政策强有力的支持。
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引导民营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前沿交叉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同时,各部门还接连推出一系列举措,为民营企业创新保驾护航。比如,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此外,多地发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工作要点、实施方案,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含金量”。
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广大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也是应对市场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上市公司为例,有的企业凭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支撑公司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的企业在深耕主业的同时,筑牢技术“护城河”,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唯有在核心技术领域深耕不辍,方能突破关键瓶颈、打造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在多个关键领域加大布局。未来,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民营企业有望在更多前沿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跃升。
但也要看到,当前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同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明显;一些企业创新成果被仿冒,维权过程面临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基于此,未来需推出更多举措,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保护其创新成果。一方面,要持续支持民营企业运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探索新场景,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让其心无旁骛推进研发,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稳健、更长远,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