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实施两年有余,行业改革不断深化。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34万亿元大关,管理费收入同比小幅回升1.98%,但交易佣金支出同比大幅缩水逾35%。业内人士认为,公募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基金公司、基金代销机构面临行业生态重构,降本增效、买方转型成为必选项。如何多维发力适应费率改革“下半场”,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交易佣金同比大幅缩水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上半年,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共计616.03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604.09亿元,增长1.98%。其中,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管理费收入同比下行,混合型基金以8.26%的降幅位居首位,固收类基金管理费则有所回升。
从公司层面看,易方达基金仍是管理费收入最多的基金公司,达到39.27亿元,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等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也在20亿元以上。
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也实现了管理费的增长,比如合煦智远基金、华泰保兴基金等。业内人士认为,能否在降费趋势中找到特色化定位、强化公司实力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同时,交易佣金同比再度锐减。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公募基金2025年中期报告披露的上半年股票交易量合计为11.62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9.46万亿元,增幅达到22.84%。然而,券商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仍从去年同期的66.18亿元降至42.84亿元,降幅超35%。
行业分仓佣金费率也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平均佣金费率为0.037%,而2024年同期的佣金费率为0.07%。其中,多数基金公司的佣金费率已控制在0.05%及以下,佣金费率仍高于0.1%的公司数量进一步缩减至2家。
多维发力适应新生态
自2023年7月公募费率改革启动以来,基金管理费、佣金显著下降,行业费率水平持续优化,机构也多维发力,主动适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生态。
降本增效已成为近些年来许多基金公司应对变革的抓手。在成本控制端,机构推行注销分公司、关停直销微信平台或App等做法,并从营销支出压缩、差旅费标准下调等细节入手严控开支;在效能提升端,调整战略大力布局指数基金、积极申报创新型产品、强化投研团队专业能力等举措同步推进,开源与节流协同发力。
同时,旨在打破“旱涝保收”弊端的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不断扩容。自今年7月首批26只产品悉数成立后,第二批12只新产品也已获批,并将陆续发售。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费率调整成为行业改革的重要议题。从监管政策导向到市场实践,费率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降低投资者长期持有成本,提升投资获得感。”国泰基金人士说。
华泰研究所认为,改革正在推动行业生态优化:一方面,通过统一行业标准,遏制了部分产业链参与者的不合理竞争行为,让市场竞争回归公平透明;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将加速行业分化,具备卓越业绩与管理能力的头部机构有望进一步巩固优势,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机构则将面临更大经营压力,行业马太效应或将强化。
第三阶段费率改革将至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管理费降低及第二阶段的佣金下调,第三阶段的代销领域降费也渐行渐近。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今年1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进一步降低公募基金的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元的费用。
对于基金代销机构而言,这既是新的挑战,也是转型的契机。格上基金研究员毕梦姌认为,随着费率下行,行业马太效应将愈发显著,中小机构的生存压力巨大,特色化发展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
“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也刻不容缓。”毕梦姌表示,在尾随佣金下降甚至取消的情况下,银行、券商等基金代销机构过去重销售、轻服务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代销机构未来需要提供专业的资产配置建议和陪伴服务,与投资者利益进一步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