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只“固收+量化”的新品发行。相关产品凭借低回撤、稳收益的特性,为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投资体验。业内人士认为,“固收+”产品数量已突破3600只,产品设计趋同问题凸显,而量化赋能有望成为差异化“抓手”,赋能产品的同质化破局。
量化赋能
多只“固收+”打破传统模式
今年以来,量化策略受青睐,相关产品业绩、规模双丰收。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近一年来,量化基金的平均收益达48.7%,多只产品净值翻倍。多只产品上半年规模大幅增长,如国金量化多因子股票、诺安多策略混合、兴证全球中证沪港深500指增、海富通沪深300指增等,均较去年末增逾10亿元。
这不仅推升了量化基金的热度,也让相关策略加速向“固收+”产品渗透。今年以来,已有多只“固收+量化”的产品新发或成立。9月1日起,太平嘉裕债券进入发售,该基金的权益投资部分采用中证A500指增策略;二季度成立的西部利得裕丰回报债券,也在权益部分采用了主动量化策略。
一些采取“固收+量化”形式的“固收+”基金,回撤相对更低。在二级债基近一年平均回撤为2.74%、回撤最大产品接近18%的情况下,西部利得裕丰回报债券同期最大回撤仅0.42%,招商安和债券最大回撤也在1%左右。
“量化策略的一大优势是分散个股风险。”太平嘉裕债券拟任基金经理韩聪认为,其股票组合常覆盖200至300只个股,虽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但能通过纯技术手段规避个股风险,这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固收+”的短板。
差异布局承接理财替代资金
“目前,‘固收+’类产品热度升温,理财替代的需求较大,二级债基等‘固收+’类资产拥有较大发展空间。”业内人士说。
不过,数据显示,当下“固收+”基金的数量已超3600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不少产品设计类似,同质化程度较高。如何在同类竞争中突出重围,是基金公司面临的难题。上述人士认为,“固收+量化”的产品数量不多,或能助力差异化破局。
“‘固收+量化’的投资模式,是‘固收+’基金的新蓝海。”韩聪认为,多数基金公司虽有“固收+”产品,但鲜少以量化赋能二级债基,而这一模式恰好契合“固收+”的核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