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自己过往几年的持仓和收益结构,我曾经尝试提高单一行业的配置比例,但后来意识到,过高的集中度未必能带来更好回报,反而容易形成‘立场主导思维’的路径依赖,对负面信息反应迟钝,对利好过度强调,进而影响判断的客观性。”沈犁坦言,随着能力覆盖范围的拓展,他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行业,能够有效规避单一行业下行的困境。
具体而言:首先,降低行业的暴露度,将单一行业的持仓比重降低,并通过消费、科技、周期等板块的负相关性来对冲风险;其次,减少左侧卖出,对持续兑现的标的放宽短期估值容忍度,避免过早“下车”。在个股配置上他也进行了调整,降低了单只股票的持仓比例,同时也能为高成长的个股预留更大的空间。
在公募基金行业,能够连续实现年度正收益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并不多见,财通基金的沈犁管理的财通新视野混合A正是其中之一。Choice数据显示,由沈犁管理的财通新视野混合A,在2019年以来的6个完整会计年度均实现了正收益。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权益市场持续回暖,该基金展现出更强的锐度,截至8月25日,近一年净值实现翻倍,区间回报率达118.88%。
沈犁在消费领域积累了8年的研究经验。加入财通基金后,他沿着公司“以产业研究为基础”的投资框架稳扎稳打,在过去5年间逐步完成了从消费到医药、新能源,再到科技的能力圈拓展。他坚持“只赚能力圈范围内的钱”,但能力拓展脚步从未停止。今年以来,他将能力升级聚焦于控制组合波动上,力争通过提升持仓的均衡性,构建风险友好型的投资组合。
应时而动能力圈持续进化
财通新视野混合A实现“多年正收益”,缘于沈犁能力圈的持续进化。在此前的投研经历中,沈犁长期关注泛消费领域,包括食品、家电、农业、轻工等。后来,他逐步向科技行业拓展,同时还涉足部分医药和制造业。他认为,要“在鱼多的地方捕鱼”,应优先寻找增长机会最多的领域。
“财通基金注重对产业趋势的把握和对科技领域的深度研究,对于偏价值风格的我来说,在能力圈拓展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总结,他逐步建立起“胜率+赔率+行业景气度”三重维度的方法论体系。
复盘他过往的投资操作可以发现,这一系统化的投资框架,不仅为他提供了评估公司的统一标尺,也让他在市场风格切换时能够从容应对。2021年,彼时的A股市场从核心资产的高歌猛进转向高景气赛道的分化,沈犁从自己熟悉并擅长的消费领域起步,选取行业中的优质公司,将持仓分布在高端白酒、品牌家具、家电龙头、美妆护理等消费赛道核心资产上。
2022年,市场风格转向防御,沈犁开始关注养殖业的投资机会,并在2022年上半年持续加仓。在他看来,“猪周期”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泛消费领域投资机会,属于周期和成长共振。这一布局让他成为当年全市场为数不多收益为正的消费基金经理。
2023年,市场整体进入震荡和主题轮动阶段,TMT和“中特估”概念表现亮眼,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他在消费领域的选择上更加严格,持仓均衡分布在食品饮料、医药、电子、化工等板块中相对处于周期底部的个股。
2024年以来,他将主要精力放在AI硬件、半导体等新兴领域,与此同时也在持续关注传统消费与新消费,以及养殖领域等领域的配置机会。
恪守边界以均衡驾驭风险
沈犁表示,要恪守能力圈的边界。规避认知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承认个人的能力边界,只在能力圈范围内赚钱。
“有些行情刚起来,如果我没研究过,那我就不会参与,因为等研究清楚了,行情也可能走完了。而且,对新领域不熟悉,容易产生一种‘无风险的错觉’,其实最容易出问题。”在他眼中,拓宽能力圈并不意味着盲目出击,而是在积累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新的研究范畴。
此外,今年以来,沈犁将精力更多放在组合管理的进化与波动控制策略上。这些调整使得沈犁组合的均衡性得到改善,行业集中度相应下降,在控制波动的同时,也不错过其他领域的投资机会。
“复盘自己过往几年的持仓和收益结构,我曾经尝试提高单一行业的配置比例,但后来意识到,过高的集中度未必能带来更好回报,反而容易形成‘立场主导思维’的路径依赖,对负面信息反应迟钝,对利好过度强调,进而影响判断的客观性。”沈犁坦言,随着能力覆盖范围的拓展,他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行业,能够有效规避单一行业下行的困境。
具体而言:首先,降低行业的暴露度,将单一行业的持仓比重降低,并通过消费、科技、周期等板块的负相关性来对冲风险;其次,减少左侧卖出,对持续兑现的标的放宽短期估值容忍度,避免过早“下车”。在个股配置上他也进行了调整,降低了单只股票的持仓比例,同时也能为高成长的个股预留更大的空间。
守正出奇布局价值成长蓝海方向
与一些“成长股选手”不同,沈犁的选股风格是“戴着价值投资的眼镜”在成长股领域挖掘投资标的,成长性足够优秀、空间足够大、确定性足够高是他所看重的。在他看来,目前,这一方向拥挤度不高,仍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聚焦当下,AI和制造业“出海”仍是沈犁关注的重点方向。
“AI产业链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即使在全球宏观预期波动的背景下,国内外对AI投资仍较为积极,在下游各个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沈犁看来,AI产业周期已从0到1,进入1到N的快速发展阶段,海外已有成熟的toB应用场景,具备可观的成长空间。
在半导体领域,国产化趋势有加速迹象。2018年以来,半导体企业处于第二轮上行阶段,市场已初步筛选出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成长空间逐步显现。本轮周期在AI带动的换机潮、国产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具备良好的投资前景。
在周期品方向上,沈犁持续关注农业养殖、铜与黄金等领域。他认为,中国企业具备出海获取资源的优势,部分金属资源供需关系偏紧,与科技板块形成互补配置,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并增强组合的稳健性。
与此同时,他尤为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沈犁表示,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由单纯的产品输出,向品牌与渠道全面布局的深层次转型。一批优秀企业正从“成本优势”迈向“综合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构筑壁垒。以摩托车与家居行业为例,相关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直面全球品牌竞争,其凭借精湛的工艺、快速的供应链响应与不断完善的渠道网络,市场份额正在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