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发新型燃料颗粒喷射器,助力核聚变等离子体创纪录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的新型燃料颗粒喷射器在德国W7-X仿星器实验中实现了高性能等离子体连续维持43秒的突破。该系统通过高速注入冷冻氢颗粒直达等离子体核心,有效提升核心密度并改善能量约束,克服了传统燃料注入的局限。此次成果验证了仿星器设计在未来聚变发电中的潜力,为实现净能量增益和长期稳定聚变提供了重要数据。
CSIS:美日正深化科研合作应对全球技术竞争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文评论,面对中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快速崛起,美日正强化双边科研合作以保持技术优势。双方通过国家实验室、高校及企业等多渠道推进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联合研究与人才交流。日本积极增加研发预算、吸引国际人才,并逐步放宽国防科技合作限制。然而,两国仍面临研究安全准则不统一、知识产权界定模糊等挑战。此外,美日还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多边机制拓展合作,并共同在东南亚和非洲推动科技外交,以巩固盟友体系的科研竞争力。
美国General Atomics向ITER核聚变项目交付超导磁体模块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磁体模块的生产,重达27万磅,准备运往法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该模块将与六个相同部分共同构成ITER的中央电磁阀,旨在生成强大的磁场以维持极高温度下的氢气等离子体,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ITER项目预计2034年开始运作,旨在证明核聚变作为清洁能源的可行性。
CSIS深入剖析欧盟AI战略:创新驱动与监管并重
欧盟人工智能办公室主任Lucilla Sioli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访谈中表示,欧盟AI战略核心是创新与监管并行。欧盟通过建设人工智能工厂和超级工厂提升算力基础设施,目前已收到76份建设意向书;同时,《人工智能法案》建立信任框架,其实践准则已获OpenAI等25家企业自愿签署。Sioli指出,市场碎片化而非监管是创新滞后的主因,欧盟拥有7000家AI初创企业和全球领先超级计算机网络。在国际合作方面,欧盟与美国保持安全测试合作,对中国治理倡议持开放审慎态度,并通过“AI造福公众”项目支持发展中国家。
新加坡、香港与日本团队联合提出量子贝叶斯规则,250年来首次拓展概率更新原理
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提出了量子贝叶斯规则。贝叶斯规则自1763年提出以来,一直用于通过条件概率更新信念。该研究基于量子态和量子相似度概念,从基础原理推导出量子贝叶斯规则,这一发现可能为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机器学习提供新思路。团队通过最大化量子态之间的相似度(量子保真度),为量子世界中的概率更新提供了数学框架。这一突破为量子信息学的未来研究奠定了基础。
日本科学家开发新技术在超2,200°C温度下制备半导体单晶
日本东北大学团队开发出基于钨坩埚的新型晶体生长技术,首次在超2200°C下成功制备半导体和功能性单晶。传统铱、铂坩埚因熔点低受限,钨虽具高熔点却易与氧化物反应导致污染。研究人员通过创新工艺抑制副反应与杂质混入,获得高密度单晶,性能超越现有闪烁体。该成果为高熔点氧化物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并有望加速其在半导体、光学、医学成像及压电等领域的应用。
英国建设首个1GW电池存储项目,为家庭、工业和电动船舶供电
英国初创公司Natpower宣布将在威尔顿国际工厂建设名为Teesside GigaPark的1GW/8GWh大型电池储能系统,项目预计到2028年完成。该设施将成为英国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电池存储设施,能为家庭、工业及电动船舶提供电力。Teesside GigaPark将通过提供港口电气化、减少柴油排放,推动船舶清洁能源转型。该项目还将为英国节省高达35亿欧元,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并吸引数据中心等行业的合作。
英国STEM未来计划扩展至50个合作伙伴并上线新平台
英国STEM Futures计划迎来50个新合作伙伴,包括劳斯莱斯、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和内政部,覆盖数据与AI、核能、量子等8个技术中心。计划通过安置、指导和借调促进政府、学术与工业界专家的知识共享。为提升协作效率,推出全新在线平台,整合机会公告、资源库和讨论论坛,简化活动协调与资源共享。STEM Futures框架协议仍是核心,减少行政障碍,实现跨部门灵活合作。
韩国开发自部署复合材料助力下一代机器人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结合了刚性和柔性环氧树脂,能够在保持结构完整性的同时实现灵活弯曲。该材料通过多树脂点胶工艺制造,展示了在各种应用中,包括刚软机器人领域的潜力。研究成果表明,这些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弯曲模量、低弯曲半径和高应变容忍性,适用于可折叠、扩展、压缩等复杂运动。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广泛,包括机器人部件、太空应用、可折叠电子基板等。
日本团队首次实现反铁磁体超快高效内存切换,性能优于铁磁体
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日本原子能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实验证明,反铁磁体在内存操作中优于传统铁磁体。利用手性反铁磁体Mn3Sn的非共线自旋结构,他们实现了0.1纳秒电流脉冲下的高效切换,可连续1000次无差错操作,无需外部磁场。反铁磁切换通过二维旋转完成,相比铁磁体的三维进动更快、更可靠。这一成果为基于自旋电子学的超高速、低功耗存储器和逻辑器件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