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1日讯(记者张洋洋)在资本热潮与展台光环背后,机器人产业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订单数量虽多,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场景仍然有限。
在2025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与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上,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多名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认为,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更广义的“具身智能”产品,要从概念走向产业,核心在于技术与商业逻辑的双重验证——产品必须“用得上、用得起”,并能持续产生数据闭环。
其中,工业场景因其封闭环境、成本可控、需求刚性,仍是当前机器人落地的首选战场。但客户更看重ROI(投资回报率),单价与稳定性成为决定成败的核心指标。
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教育等被视为增长潜力巨大的民生赛道,其对算法稳定性要求极高,且干扰因素多、成本压力大,短期难以形成真正的商业化突破。
▍工业制造场景起量但更要算ROI
“今天无论订单多大,本体数量依旧偏少,数据积累不足,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微亿智造董事长兼CEO张志琦表示,机器人行业要真正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门槛,必须形成可持续的数据与成本闭环。
“制造业仍是中国最具底气的产业领域。”谈及机器人的起量场景,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认为,借助云边端协同和具身智能技术,可以将“中国模式”输出为自动化工厂,既提升生产效率,又规避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工业场景有其自身的“铁律”——成本和可靠性。张志琦表示:“客户不关心你背后用什么技术,只关心你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并且把账算过来。”
一个典型的工业客户会进行严格的ROI(投资回报率)计算:如果一个工人的年成本是10万元,那么替代他的设备成本必须在1.5年内收回,即售价不能超过15万元。此外,工业生产对误操作的容忍度极低,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整条产线的停滞。
这道“经济题”是对所有机器人厂商的终极考验。随着3C、汽车等行业产品迭代加快,对“柔性化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自动化设备已难以为继。具身智能机器人虽能应对“不同物品、不同工序流程”的复杂任务,但其高昂的成本和部署周期,常常让客户望而却步。
“机器人渗透率低并非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用不起。”张志琦举例,在 PCB 板上下料及烧录等混合工位中,全自动化方案无法覆盖数百种规格的工件,也无法应对随时变化的物料摆放。“客户买得起机器人,但没法用。”
辛顿人工智能CEO李科频认为,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演进,本质是让机器人真正替代部分人工劳动,尤其是柔性生产环节。“过去机器人解决重复劳动,今天则要在多变场景下协助甚至统筹生产流程,这是具身智能的核心目标。”
张志琦认为,工业客户关注的核心是成本与稳定性。一台机器人售价过高或误操作率高,就不可能被工厂大规模引入。因此,软硬件必须协同优化,不能单靠堆砌传感器或算力提升来解决问题,而应通过算法改进在有限硬件条件下达到工业级标准。
“要让客户算得过账,这是一切商业化的前提。”
▍仍需跨过“数据鸿沟”
尽管工业场景被视为“现实主义”的选择,与会专家同样看好机器人在民生领域的长期潜力。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孙富春看来,民生领域的巨大需求不容忽视。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3.6亿的60岁以上人口构成了庞大的养老护理市场。“为老人花钱”的意愿以及对高品质、可靠服务的追求,为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
最后,教育是另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孙富春认为,中小学教育本质上是“具象教育”。许多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微分方程,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机器人的具象化演示,可以极大地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是中国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教育机器人的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些开放场景的商业化之路远比工业复杂。张志琦坦言,生活场景的“数据鸿沟”是最大瓶颈。与自动驾驶依赖海量真实路况数据类似,服务机器人也需要在真实环境中持续积累交互数据以提升AI能力。
但目前人形机器人本体数量稀少,数据采集标准不一,难以支撑模型的有效训练。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对算力需求极高,端侧AI具有低时延、安全性强的优势,但云端依然承担大模型训练与OTA迭代的核心任务。随着车规级芯片普及、算力价格下降,机器人硬件成本曲线正快速下探。
“柔性化生产是具身智能的核心目标。”辛顿人工智能CEO李科频表示,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机器不再仅是执行重复劳动,而是与人协作完成高精度、多变工序,形成“越用越好”的数据驱动闭环。这种能力不仅决定了产品能否落地,也决定了企业能否从试点走向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