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1 23:26:10 股吧网页版
花甲之年的张发玉,能否“闯出”港股百亿光伏IPO?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实习生朱泓慧

  打开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发睿能)的官方网站,一句广告语映入眼帘:“只做电池片,做更优质的电池片”。

  英发睿能的业务定位在上述广告语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当前垂直一体化模式(是指企业将现有业务向上游或下游发展,形成供产、产销或供产销一体化)较为普遍的光伏产业,该公司走上了专业化的业务模式之路。

  创立于2016年的英发睿能,是安徽富豪张发玉回乡的再创业。1963年出生的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下海创业。而英发睿能算得上是其与子女真正意义上“并肩作战”的创业经历。

  目前,英发睿能已经跻身全球第三大光伏电池出货商之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该公司也因行业处于低迷周期而陷入业绩波动的状态。

  近期,英发睿能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迈出了其资本化的重要一步。

  花甲之年的张发玉,能否闯关成功?

  创业故事

  出生于安徽天长的张发玉,最早的创业经历可以追溯至1986年,其通过加工高压帽、高压包等电视机专用配件,获得了第一桶金。

  1990年,张发玉抓住了上海浦东开发的窗口期创办了上海浦东英发电子有限公司,此后逐渐演变成为业务广泛的英发集团。

  2016年成为张发玉创业履历上的又一转折点。这一年,我国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单晶PERC电池进入量产和规模化应用。张发玉嗅到了“商机”,带着家族扎入光伏产业。同年6月,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25年5月,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迁往四川宜宾。

  目前,张发玉出任英发睿能董事长,其女张敏担任总经理,儿子张杰则为副总经理。此外,张发玉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英发睿能49.1%股份。

  从股权结构上看,四川宜宾国资支持力度显著。

  自2022年以来,英发睿能先后完成了四轮融资,宜宾国资旗下资本重仓。根据天眼查提供的信息,宜宾市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宜宾高投)、宜宾英发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宜宾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宜宾高投产业共同持有英发睿能26.51%股份。

  这其中,英发睿能于2025年7月29日完成C轮融资,宜宾高投以及宜宾高投产业合计再次增资超过10亿元,一举将英发睿能的投后估值推高达到86亿元。

  英发睿能,目前拥有天长、宜宾、绵阳、印尼四大基地。截至2025年4月30日,该公司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为32.7GW。

  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英发睿能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升至全球第三的位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2年,当N型电池片风口出现时,张发玉带领英发睿能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转向N型TOPCon电池片技术,并扩大产能。

  彼时,N型TOPCon电池的市场份额仅是PERC电池的零头。但两年后,英发睿能N型电池迅速爆发,以至在2024年成为了行业主流。

  在评析英发睿能2025年上半年出货排名时,InfoLink Consulting表示:“透过前瞻性的排产与经营策略,有效把握市场机遇,N 型电池片出货量更是于上半年达到全球前二。”

  招股书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实现营业收入24.08亿元,净利润为3.55亿元。

  然而,自称“电池小厂”的英发睿能,其近些年来的业绩波动明显。特别是在2024年,受到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英发睿能当年营收骤降至43.59亿元,亏损超过8亿元。

  事实上,早在2023年,英发睿能曾向上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后因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市场环境变化,最终撤回IPO申请。

  光伏黑马“夹缝生存”

  英发睿能的光伏电池片市场份额,已经稳居全球前三之列。而此番奔赴港股上市,其所募得的六成资金将用于印尼基地的建设和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英发睿能宣布在印尼建设首个海外制造基地,定位为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重要枢纽。该公司计划建设印尼基地二期,到2026年6月再新建五条生产线,新增年产能达到3GW。

  不过,尽管英发睿能已经成为光伏电池领域的黑马,但它却只想在巨头之间“夹缝生存”。

  2024年,英发睿能总经理张敏在接受自媒体《赶碳号科技》采访时表示:“英发只做电池,是天合、隆基的供应商,打个比方就是这些企业的朋友、孩子。”

  但是张敏并不打算把英发睿能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头部一体化企业的手中。“纯组件客户对英发的战略意义更大,英发已经和英利、海泰这些纯组件企业结成战略伙伴,但永远不会下场亲自干组件。”

  需注意的是,在行业巨头产业一体化布局以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专业化电池厂商对外出货的市场规模也会受到影响。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已达410.8GW,预计2025年市场份额超80%,但同期市场规模增速将放缓至8.9%。分析其原因,在于其中相当大的体量则由光伏一体化巨头企业自产自用。

  实际上,如张敏所言,走专业化之路的英发睿能其未来的业绩保障很大程度决定于头部一体化企业的采购需求。

  根据招股书,英发睿能下游客户较为集中。这其中,该公司报告期内的最大客户为隆基绿能,后者在其报告期内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9.7%、24.4%、20.5%及12.2%。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起,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2024年12月,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隆基拥有专利技术的HPBC电池片项目。

  2025年2月,英发睿能又与隆基绿能、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成立了宜宾英发德睿科技有限公司,推动BC电池片项目的落地。同月,英发睿能还获得了隆基绿能关于N型HPBC电池片的12项专利许可授权,授权期5年。

  由此看来,英发睿能不仅在产业上下游都与隆基绿能有深度绑定,其在未来电池技术合作方面亦“委身”于后者,成为其专业“代工厂”。

  需指出的是,随着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合作的加深,2025年前四个月,另一家光伏巨头晶科能源(招股书中显示为客户B)已经跌出了英发睿能前五大客户之列。而在2022年至2024年,晶科能源一直为英发睿能的第二大客户。

  “在往绩记录期间,我们很大部分收入来自我们的前五大客户,与其中任何一家客户的业务减少或流失以及未能获得新客户,可能导致我们的收入大幅减少及损害我们的经营业绩。”英发睿能在招股书中称。

  英发睿能这匹黑马此次赴港IPO能否得到市场认可,冲击百亿市值并在光伏产业的低迷周期中继续狂奔,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