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关乎成千上万“小镇高中生”前途的大事来了。8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
县中振兴早在几年前就已提上政策议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县中生源流失势头明显被遏制,办学经费投入明显改善。
然而,县中发展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学校建设规划与学龄人口变动不匹配,一些学校存在债务问题等。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评价矛盾,以往县中能考上清北的“好苗子”被大城市中学掐尖挖走,现在这些“好苗子”回流县中后,是否应该再以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北来评价县中办学成绩?
国常会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针对的就是上述深层次问题。
改变“重城轻乡”观念
国常会指出,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关系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
2024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28万人。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说,“不到60%的中学生是在县域中学,怎么办好县域中学?我们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我们面向优质均衡的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龙头,县中是很多县域的最高学府,直接关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武汉市副市长孟晖近日撰文指出,从教育的直接影响来说,如果县中教育质量薄弱,那么初中阶段就会因为出口的导向性作用,生源开始外流,向优质高中所在地流动和聚集;由于义务教育采取对口直升政策,小学生源又会向优质初中校的对口小学流动和聚集。
他指出,优质生源流动的背后是支撑生源的优质劳动力家庭的大规模流动,进而导致县域大量有效劳动年龄的人口流失,异化该区域的人口结构,大幅降低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补齐短板,振兴县中,稳定县域教育生态。
“县中振兴是一个教育文化的问题,需要教育价值观的引领,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教育观念,激活在县域生活的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县域教育、县域经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应对在校生高峰做好扩容准备
国常会指出,要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前瞻布局、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
当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排浪式从学前、小学阶段涌向初高中阶段,需要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同时科学预测学位供需,避免浪费。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秦玉友等人研究认为,从短期教育发展规划看,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将于2029年达到短期内高峰,峰值预计为3947.11万人。为更好地应对短期内普通高中在校生高峰,县中需要做好教育扩容准备,统筹利用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资源,保证短期内普通高中学位相对充足。
从中期教育发展规划看,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将于2032年达到短暂下降后的第二次高峰,预计达3941.83万人,略低于普通高中短期在校生高峰。如果短期教育扩容任务全面完成,只要充分、高效利用已有教育资源,就可以应对中期高中教育需求,保障县中学位相对充裕。
从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看,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将于2035年达到中长期的最低值,预计为3265.82万人。伴随着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先增后减”,从长期教育发展看,县中需要及时抓住在校生数量减少、班级规模缩小的窗口期,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挖掘小班教学优势,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803.6万人,班数577741个,平均班额48.5人,比2022年小幅减少0.1人。这说明各地在加大普通高中学校新建改扩建力度,但小班化教学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
国常会指出,要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玉春参与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监测,2023年以来对辽宁等8个省份开展了调研。他发现,不少省份的县中运动场、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配备不足。调研县市中,学校实验器材,尤其是药品购置存在困难。不少县中表示,实验室的物资配备往往只能够满足演示实验的需求。
新华社《半月谈》近日走访调研东中西部多个县域中学发现,“培养即流失”“招聘无选择”的师资困境正持续发酵。该报道称,中部省份一所县中10多年来流失40多名中坚教师,有的刚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就被“挖走”。学校倾尽全力帮助老师参加教学比赛,一位地理老师拿了全国二等奖后就收到周边省份市级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对方学校说不要档案,直接来就行,进人机制很灵活”。
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在江苏南通43所公办普通高中里,县域高中有36所,八成以上是四星级高中。据报道,南通县域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持续增加,近3年每年增长超过15%,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35333元。全市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40%。
南通在市级层面建立了教师编制“周转池”,实现师资配置的动态管理,有的高中生师比达到8:1。南通当地一所县中的校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县中校长,是由市委组织部任命。
浙江按照“定向推荐、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原则,为山区26县和海岛县培养了一批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实行“戴帽下达、人走帽留”的管理机制,这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先行先试,有力促进了县中教师队伍成长。
“城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不能仅在枝节上采取措施,不能只着眼于具体的帮扶举措,而是需要以建立区域良性教育生态为目标,从源头遏制生源、师资、教育教学资源向城市流动。”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
国常会指出,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县中振兴,针对的是几年前出现的“县中塌陷”现象,突出体现在县中的优秀生源被掐尖流失,但在“县中塌陷”现象之前,国内曾出现过“县中模式”,突出体现在县中极为注重升学率,高考升学表现甚至高于一些大城市的普通高中。
这样的历程表明,过度强调应试教育的“县中模式”是走不通的,县中在资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必然处于竞争劣势,最终走向“县中塌陷”。县中振兴绝不能再走“县中模式”的老路,以多少个学生考取清华、北大来考核评价县中。
但当前,高考成绩无疑还是衡量县中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科学考核县中,鼓励县中办学积极性?
专家指出,应该对县中实施“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不是单一考核高考升学率、本科率、重点率等,而是注重考核学生高考的成绩、位次比他们入学时是否有提升、提升了多少。
县中更要多样化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谢爱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县中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循序渐进地面向农村学校和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除正规的学科教学课程外可以考虑开设兴趣班,为农村孩子培养个人才艺创造机会。推动城乡文化资源的供给平衡,为农村学生创造接触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资源的机会。”谢爱磊说。
储朝晖也表示,促进县域教育发展,切忌带有短期、功利思维,期望马上大见成效,而要为县中振兴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为县域教育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