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此次贴息方案规定的贷款经办机构包括全国性或跨区域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5家业务规模相对较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银行获悉,目前多数银行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新政策落地后,消费者能及时享受到这一实实在在的优惠。
多家银行发布实施细则
多家银行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并于近日在各自官网、官方公众号等平台陆续发布关于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相关实施细则,以及客户关注的问题解答。多家银行也在网点内的公告栏设置了贴息政策的相关介绍。此外,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在手机银行App智能客服问答处设置了“如何申请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热门问题,消费者点击便自动跳转出“‘双贴息’专区”快捷按钮,可一键直达申请。
民生银行海淀区某网点个贷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此次贴息精准聚焦消费领域,具体覆盖两类场景:一是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二是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贴息标准为年利率1个百分点,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按5万元上限计算贴息。同一贷款人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3000元贴息(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举个具体例子:政策执行期内,小王(化名)申请了一笔5万元消费贷,年利率3%,还款方式为“先息后本”,资金全部用于装修和家电采购。按政策,他可享受年化1个百分点的贴息——原本一年需支付1500元利息,现在只需自付1000元,剩余500元由财政贴息资金承担。
在贴息资金申领流程上,建设银行海淀区某支行个贷经理告诉记者,符合贴息条件的贷款客户,可按常规贷款流程,通过银行App或营业网点申请,同时签署银行服务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贴息将从协议生效、银行确认消费符合条件之日起计算;贷款结息时,银行系统会自动完成贴息操作,直接扣减贴息资金,客户也可通过手机银行自主查询具体贴息金额。值得注意的是,若客户此前已申请消费贷款且资金尚未用完,9月1日之后用该笔贷款实际消费的部分,同样可享受财政贴息。
上述民生银行个贷经理还补充说,若贷款人认为自身消费符合贴息条件,但查询记录显示未享受贴息,或对银行计算的消费金额有异议,可携带消费发票等佐证材料,到银行线下网点重新申请并提交材料。经银行审核确认符合消费要求的,将为客户补计相应贴息。
多家银行表示,贴息仅针对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核心前提是具备真实消费行为。个人消费贷款资金严禁违规挪用于投资理财、房地产等领域,一旦发现违规,不仅会被追回贴息资金,还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切勿因利率优惠、有财政补贴就盲目申请贷款。
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财政资金对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实施,将通过“财政+金融”协同机制有效降低消费者的借贷成本,激发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对扩大内需和稳定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总体判断,两项贴息政策出台会有效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借贷成本,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促进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有效增长。”建设银行行长张毅日前在该行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谈及贴息政策对银行业务的影响,邮储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梁世栋近日在该行中期业绩会上坦言:“对我们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作用肯定是非常正面的。我们作为执行机构,要把好事办好,一方面,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政策的优惠,发挥出政策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也以此项政策实施为契机,推动自身业务实现更加稳健、更加健康的快速发展。”
“财政贴息政策是短期提振消费的催化剂,但需银行强化风控、消费者理性参与,方能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田利辉看来,执行这一项政策时,银行需要落实全流程风控和合规管理,做到“四要”:一要精准识别消费场景。通过大数据追踪贷款账户交易流水,确保资金用于手机、家电、旅游等指定领域。二要严控资金用途合规性。禁止信用卡分期、投资理财等非消费类贷款享受贴息。若发现违规,需追回贴息资金并纳入征信黑名单。三要动态评估客户资质。警惕“套利贷”,对已有多笔消费贷款的高杠杆客户提高审查标准,避免过度借贷引发违约风险。四要系统升级和提升业务透明度。
对消费者而言,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贷款用途需严格符合政策要求。消费者应通过银行官方渠道办理,警惕第三方中介。还款期间需保留消费凭证,如遇银行误判可凭交易记录申诉。特别需注意,若通过虚假交易套取贴息,将被纳入个人征信不良记录,务必确保资金真实用于消费场景。
多家银行表示,将聚焦精准支持真实的消费需求,简化贴息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深化贷款与消费场景融合,精心抓好组织实施,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扩大消费需求,让消费市场的参与方更加便捷地获得国家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