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保险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已撤销分支机构和服务部等基层网点2153家,新设仅254家,净减少1899家。从2020年以来,合计已经超过1万家网点被撤掉。
这场悄无声息却又声势浩大的渠道重构,不仅是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更是保险业在成本、监管与客户需求多重压力下的主动求变。网点关闭的浪潮背后,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到精益运营的转型阵痛,也是线上效率与线下温度如何平衡的持续探索。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渠道调整释放效率红利,但不能牺牲服务的公平性与普惠性;政府、监管、保险公司与地方社区要形成协同,通过技术升级、共享服务和监管刚性保障三管齐下,才能既完成转换又守住服务底线。
成本压力与数字化浪潮双重驱动
行业收缩的背后,是成本压力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驱动。近年来,保险业增长放缓,租金、人力与运营成本持续高企,尤其在三、四线城市,许多网点的投入产出比已难以覆盖保费收入。
客户行为也正加速向线上迁移,自助投保、在线客服、远程核保逐渐成为常态。数字化运营不仅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通过集中化与精细化管理提升了服务效率。这种替代效应使得传统线下网点的价值被重新评估,许多仅承担行政功能而缺乏销售与服务能力的“空壳机构”首当其冲。
监管政策的引导亦加速了这一进程。2021年原银保监会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强化精细化管理,合并裁撤低产能分支机构。此举旨在推动行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尤其针对那些长期未能达到监管标准或缺乏实际业务贡献的网点。监管的趋严与规范化,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线下布局,关闭无效网点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必然选择。
然而,网点裁撤并非没有代价。对保险公司而言,虽然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人力与资金得以向高价值区域与线上平台集中,但品牌影响力在局部市场的弱化、服务半径扩大导致的线下服务延迟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对消费者而言,保险的可及性面临挑战,尤其是银发群体与数字素养较低的客户,可能面临使用门槛高、操作困难等现实问题。理赔、保全等现场服务的减少,甚至可能引发投诉率上升与客户满意度下降。这场效率与体验的博弈,正在考验保险公司的平衡能力。
“行业大规模撤并线下网点是数字化转型与降本驱动下的必然调整,但要防止服务荒漠化,可以用政策保障与多元替代机制同步推进,确保老年人和数字弱势群体不被抛下。”朱俊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不可以“关闭网点”替代“服务到位”。
朱俊生认为,保障可及性的办法是“多通道+人机融合+社会化协作”。一方面要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点与“最后一公里”安排:对老龄化高、数字化能力弱的社区,应保留最少的面对面服务点或设立定期流动服务,公司在撤点前制定“服务过渡计划”。另一方面,要建立“信任中介”与合作网络。与社区服务站、街道办、社康机构、邮政网点、药店或银行网点合作,利用这些“已被信任的第三方”作为代办点或咨询窗口,承担咨询、初审、代交材料等服务。
除此之外,朱俊生还指出要强化全国统一服务热线、人工座席和上门预约体系,做到不会因没有网点就无法完成投保与理赔。在社区或村委配备数字导航员帮助老年人完成线上申办/理赔。同时,保留纸质单据、人工签署、柜面优先服务通道等“适老化”措施,避免强制全程线上化。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不断重塑保险业的生态。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普及,保险公司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与成本大幅降低,数字化对人力与线下机构的替代效应进一步加速。
《202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线上购险率已升至78%,线下购险率则降至79%,预计未来两年线上渠道将全面超越线下。这种趋势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尤为明显,90后与00后逐渐成为保险消费主力,其偏好线上购买、注重效率的特点,正在推动保险公司加速数字化布局。
线下网点会否被完全取代?
但线下网点是否会被完全取代?答案显然否定的。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服务,尤其是高保额长期险产品,如终身寿险与年金险,仍然依赖面对面讲解与信任建立。线下网点在理赔争议处理、特殊业务办理以及服务弱势群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则向本报记者表示,在未来保险渠道的线上线下融合中,人工智能技术将以“赋能者”和“协同者”的核心角色存在,而非简单替代人工服务。大模型等技术通过智能客服、需求分析、精准营销和自动化运营等场景,显著提升线上渠道效率。同时,线下网点将借助AI实现客户需求预判、产品演示优化、核保辅助等专业能力升级,推动其从交易场所转型为高价值服务中心。这种融合模式构建了“线上标准化服务+线下深度咨询”的闭环生态,AI承担高频基础服务释放人力,人工聚焦复杂需求与情感连接,以提升整体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此外,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与信息不对称性,使得纯粹的数字渠道难以完全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院教师杨泽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保险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的服务,而数字技术至今难以完全替代人与人沟通中的信任与情感连接。数字化可能提供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但难以替代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信任和情绪价值。
面对挑战,保险公司正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许多企业提出“精耕”策略,通过优化网点布局、提升服务半径、增强传统网点功能,将部分网点转型为品牌展示、咨询与服务的体验中心。例如,中国平安已在全国铺设超过90个“平安管家”养老展厅,将保险销售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不仅如此,与银行渠道的合作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低成本覆盖三、四线城市的新路径。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渠道生态,正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银保渠道的崛起确实表明银行网点正逐步成为保险服务的重要载体。”杨帆指出,银行拥有广泛的网点分布和庞大的客户基础,与保险客户群体高度重合,这使其成为保险服务触达客户的有效渠道。
然而,在杨帆看来,银行网点的保险服务功能仍有其局限性,主要集中于标准化、简单化的保险产品销售。这对保险公司的渠道合作策略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产品策略上需开发适合银行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其次,应当加强银行人员的保险专业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第三,提供数字化工具支持,赋能银行渠道的保险服务;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双方长期合作共赢;最后,强化合规管理,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保险公司选择“瘦身”的同时,部分机构仍在逆势扩张。2024年以来,已有10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获批筹建,其中以健康险、养老险等专业保险公司为主。这些企业往往资本实力较强,或基于监管要求,如养老保险公司在异地经营需先设立省级分公司,选择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保险需求旺盛的地区布局。
这种分化趋势说明,保险行业的线下策略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网点的存在价值不再取决于其数量,而在于其能否真正融入本地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未来,保险业的分支机构调整仍将持续,但其核心逻辑已然改变。保险公司不再执着于“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而是更注重渠道的效率与价值。
线下网点将逐渐从“覆盖型”转向“功能型”,成为品牌触达、复杂产品销售与高端服务提供的重要节点。而线上平台则承担起标准化业务处理、日常客户服务与精准营销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保险业新时代的渠道生态。
这场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找到成本与体验、效率与温度的平衡点,将决定其未来的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保险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与可靠性,将成为衡量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尺。唯有在数字化转型中不忘保险的人文底色,在渠道优化中不失服务的责任担当,保险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