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股市行情的回暖,投资者对融资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券商两融业务的佣金与利率竞争愈发激烈。近年来,国内多个行业纷纷开启“反内卷”模式。在笔者看来,券商两融业务同样有必要“反内卷”,合理的利率与周到的服务才应是竞争的重点。
自今年5月份开始,沪深股市一扫多年前的阴霾。在各路资金的推动下,具有“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不仅创出十年新高,还持续不断刷新年内高点。股市行情向好,市场财富效应显现,两融余额也随之水涨船高。
自6月份开始,两融余额逐步攀升,截至8月28日已达2.244万亿元,同样创出历史新高。客观来看,在券商两融业务中,融资余额往往占据绝对的比重。例如8月28日当天,融资余额占两融余额的比重高达99.28%,融券余额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融资余额的上涨,无形中会使市场对融资利率更加敏感。毕竟,在利率不变的前提下,融资余额越多,投资者付出的融资成本就越高,这无形中会放大其投资风险。也正因如此,融资客对于降低融资利率会有自己的诉求。
国内券商行业曾经普遍面临靠“天”吃饭的困境。市场行情好时,其三大业务(投行、自营、经纪)能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一旦行情持续低迷,则常常遭遇行业性亏损的现象,且类似现象不止一次出现。为了生存,也为了竞争,此前不乏多家券商铤而走险违规,最终落得关停并转的结局。
为了破局券商行业的困境,券商的资产管理、两融业务应运而生。此后,虽然也有个别券商出现年度亏损的现象,但行业性亏损的情况则不再重演。
券商不再出现行业性亏损,两融业务中的融资业务功不可没。其中,较高的融资利率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两融业务自2010年开启以来,最初的融资利率就高达8.35%,这为券商实现盈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融资客对高利率的敏感度日益增加,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融资利率也呈现出逐渐下滑的态势。例如,2015年之前融资利率还普遍在8%以上,到了2021年和2022年则降至6%—7%。如今,4%以下的利率也开始出现。
由于买卖股票的佣金早已降至低位,券商两融业务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利率上。哪家券商的利率更低,显然更能吸引融资客。而且,与一位投资者可开立多个股票交易账户不同,融资账户只能开立一个。这也意味着,只要能吸引融资客融资,就基本上锁定了客户。
但“卷”利率的危害性也是不容低估的。一方面,券商的部分资金也是从证金公司融入的,本身就有融资成本,再加上人员、运营等费用,其资金成本并不低。一味“卷”利率,并非行业竞争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卷”利率有可能导致券商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境地,这既不利于券商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两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在笔者看来,券商的两融业务,在维持一定利率水平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服务水平。维持一定的利率水平,避免盲目内卷,有助于券商通过开展两融业务获取合理的利润,而不是做无用功。提升两融业务的服务水平,券商可以通过发布研报、帮助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等方面入手。
如果通过提升服务水平能够让融资客从中获益,将更有利于券商在两融业务中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