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昝秀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近期就可持续信息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规范和指导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可持续信息鉴证业务。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原院长黄世忠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征求意见稿直面当前我国可持续信息鉴证实践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规范鉴证业务标准、强化风险应对举措、明确质量控制要求,着力解决鉴证标准碎片化、选择性披露等突出问题。
黄世忠分析,总体来看,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对提升可持续鉴证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他建议,后续相关部门应针对可持续信息具备的非货币性、非结构化、定性化及前瞻性等独特属性对鉴证工作的影响,适时发布配套应用指南,提出有别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差异化要求,从而缩小可持续信息鉴证缝隙,为鉴证机构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引。
要求更细化
“当前我国可持续信息鉴证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包括鉴证标准碎片化,不同鉴证机构采用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差异显著,导致鉴证质量参差不齐;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不足,对‘漂绿’‘漂蓝’及其他‘报喜不报忧’的选择性披露行为识别率偏低,不利于使用者有效评估企业真实的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和治理成效;质量控制机制缺失,项目执行规范性不足,难以通过高质量鉴证服务维护公众利益。”黄世忠坦言。
对此,征求意见稿通过规范鉴证业务标准、强化风险应对举措、明确质量控制要求,针对性解决鉴证标准碎片化、选择性披露等问题。
“既与国际准则趋同,又切合中国实际”是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黄世忠介绍:“中注协在起草鉴证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时,充分借鉴了ISSA5000的基本框架与核心要求,同时结合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与鉴证均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在双重重要性评估、价值链信息鉴证、专家胜任能力评估等领域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
他建议,第三方机构除开展可持续信息鉴证外,还可提供有助于企业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的配套服务,例如,可持续信息披露咨询、专业培训、数据验证及技术支持等。
严把质量关
黄世忠表示,可持续信息鉴证业务涉及环境科学、社会伦理、财务审计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必须严把质量关,全力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具体而言,黄世忠认为,鉴证机构需在项目层面构建系统化的协同机制与能力保障体系,可从三方面着手,包括构建项目团队专业胜任能力矩阵,根据被鉴证单位的行业特点、商业模式、价值链特征等,配备复合型鉴证团队,并通过外部合作、联盟等方式搭建跨领域专家库,为项目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建设标准化的可持续披露和鉴证知识图谱,及时剖析总结已开展的鉴证工作,提炼可在不同项目团队间复制推广的成熟做法;重视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建设,持续提升项目组成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收集和验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能力。
“保持独立性和执业操守,是保障可持续信息鉴证质量的关键。”黄世忠表示,对此,鉴证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已作出明确且严格的规定。但考虑到我国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公共受托责任主体)编制和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经验较为欠缺,初期阶段常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第三方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他建议在独立性要求方面设置过渡期(如2年至3年),过渡期内允许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鉴证机构同时提供可持续信息披露咨询与鉴证服务,但必须要求鉴证机构设立“防火墙”,严格禁止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员参与同期鉴证工作,避免出现自我评价风险。过渡期结束后,再全面实施更为严格的独立性要求。
“必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覆盖范围不仅包括企业合并报表范围,还延伸至企业的上下游价值链。”黄世忠补充道。因此,第三方机构对可持续信息进行鉴证时,收费问题相对复杂。无论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是鉴证服务还是咨询服务,都应高度关注“涓滴效应”问题,防止议价能力较强的第三方机构以“鉴证范围大于合并报表范围”为由,将可持续鉴证成本不合理地转嫁给与被鉴证单位自身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价值链中小企业。
筑牢反舞弊“防火墙”
“可持续发展报告包含大量前瞻性信息,部分被鉴证单位的管理层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夸大环境绩效与社会绩效,低估潜在的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甚至铤而走险实施舞弊行为。”黄世忠表示。对此,他建议第三方鉴证机构必须严格依照鉴证准则中关于前瞻性信息鉴证的要求,重点审核三方面内容,包括被鉴证单位披露的前瞻性信息是否有权威外部机构研究报告作为支撑、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模型假设与参数是否合理。
与财务审计类似,鉴证机构还需按照鉴证准则要求,获取被鉴证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就“其审批后披露的可持续信息真实性及相关责任”出具的书面声明。若对方拒绝配合提供声明,或提供的声明存在不可靠情形,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实或造假的信号。在此情况下,鉴证机构除通过鉴证意见反映该问题?终止鉴证业务约定外,还应通过审核被鉴证单位是否建立可持续信息系统及可持续披露内控制度、分析企业虚假披露可持续信息的动机,进一步对可持续鉴证风险作出精准评估并制定应对策略。
“企业选择性披露、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目的多为逃避监管或获取融资便利。但在信息时代,此类选择性披露行为容易留下痕迹。”黄世忠建议,鉴证机构可充分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系统高效收集文本信息,通过三方面判断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包括核验企业披露的可持续信息是否与监管处罚、网络舆情等外部信息存在矛盾;通过交叉比对同行业企业的碳排放信息,识别企业是否存在“漂绿”行为;深入分析企业的气候转型目标、行动方案、资源配置情况、目标实现进度、范围3排放占比及其披露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