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下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这部承载着民生温度的法律,历经两载春秋的沉淀悄然改善着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参与图景。
近年来,残疾人无障碍需求由设施扩展到信息交流、公共服务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残疾人渴望平等参与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需求。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以来,以国家层面的法律框架为引领,各地立足本地实际,纷纷制定并推行配套实施办法,形成了“国家立法+地方细化”的无障碍建设推进体系。无论是居家环境的适老化与无障碍升级,公共空间出行体验的优化,还是社会活动参与途径的拓展,都在持续改善着残疾人的生活品质,使其行动更自主、生活更便捷,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更加顺畅。
记者从中国残联维权部了解到,为了配合各个职能部门积极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国残联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推进无障碍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我国持续实施《马拉喀什条约》,近两年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等新制定和修订的法律法规中均增加无障碍条款。全国人大制作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开展“适老化改造”监督调研并召开协商座谈会。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分别制定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的政策文件。公检法司凝聚监督合力,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有效实施。各地残联配合推进完善地方立法,甘肃、内蒙古已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性法规,山东、湖南、广东等正加快推进制修订。
同时,进一步完善无障碍技术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构建起以《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城市公共汽电车无障碍运营服务规范》《公共场所数字化指示和服务信息无障碍通用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为核心,涵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产品标准的无障碍建设标准体系,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其中,在交通出行方面,许多城市大力整改道路基础设施。比如,北京着力解决“断头”盲道问题,对路口进行“零高差”改造,让视障人士与轮椅使用者出行更加顺畅、安全;公交系统也在持续升级,越来越多的城市增加了无障碍公交车的投放数量,车内配备了方便轮椅固定的装置以及清晰易懂的语音报站系统。地铁站同样积极改进,不少站点不仅设置了宽敞且标识明显的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还贴心地贴上“欢迎导盲犬”标识,为视障乘客的出行消除障碍。
此外,中国残联持续推进无障碍科技赋能创新应用,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更加便利。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3000余家相关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功能上线。广电总局推进电视节目加配字幕和手语,国家药监局推动5批1765个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相关企业在69座城市上线公益无障碍导航功能,听障人士呼救小程序和120报警平台启用,智能化公交出行服务系统推广,科技让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
有数据显示,中国残联已推动131.3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设立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开展无障碍认证宣传活动。各地残联建立无障碍督导或促进队伍,截至2024年底督导或促进员达20608人,其中残疾人9458人,通过论坛及成果展示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良好氛围。
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深入推进,其积极效应逐步辐射至国际舞台,既推动了无障碍国际参与的深度发展,也为国际人权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2024年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首次通过中国代表30国提交的无障碍建设决议;2025年6月,中国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人人享有无障碍:构建包容未来”主题展览,向国际社会分享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中国方案。
显然,从国家立法的宏观引领到地方实施办法的细化落地,从生活场景的无障碍改造到社会服务的精准适配,这部法律已为残疾人构筑起更包容的生活空间,同时,在法律保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无障碍环境建设在这两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区无障碍设施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实用价值打折扣;信息无障碍在实际体验中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特殊群体体验不佳;更深层的挑战,还在于社会层面无障碍理念的普及深度,仍有部分公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认知模糊,存在随意占用盲道、阻碍轮椅通道等行为,仍将无障碍设计视为“附加项”而非“必需品”,未能从“全人群友好”的视角统筹考量,这些认知上的偏差,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整体质效。
未来,无障碍环境建设仍需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与全体社会成员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我们当以更高标准锚定方向,以更实举措破解难题,推动无障碍建设从“补齐设施短板”的基础阶段,迈向“优化体验质感”的进阶之路,不仅让设施“随处可见”,更让服务“贴心可感”。
最终,让“无障碍”融入社会运行的每一个细节,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