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钟国斌
今年前8个月,A股IPO数量和融资额呈现回暖态势,其中IPO融资额较去年同期增长逾五成。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按上市日计算,今年1月至8月,A股市场新增IPO企业67家,较去年同期增加8家;IPO合计募资规模达656.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30%。其中,创业板IPO企业24家,沪市主板IPO企业15家,深市主板IPO企业8家,科创板IPO企业8家,北交所IPO企业12家。
从IPO行业分布来看,今年前8个月,A股IPO公司主要来自新能源、电子、汽车、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轻工制造、基础化工、有色金属、医药生物等行业,新兴产业类IPO公司占比九成。其中新能源、电子、汽车行业募集资金位居前三名,募资额分别达181.71亿元、114.65亿元、112.88亿元。
从IPO地区分布来看,今年前8个月,江苏省有17家企业上市,位居榜首;广东省、浙江省分别有13家、12家企业上市,位居二、三名。从各大城市排名来看,今年前8个月,苏州市有6家企业上市,位居第一;深圳市、杭州市均有4家企业上市,并列第二;合肥市有3家企业上市,位居第二;北京市、上海市、无锡市、常州市均有2家企业上市,并列第三。
从各板块IPO融资额看,今年前8个月,沪市主板融资额达342.33亿元,位居各板块之首;创业板融资额达148.87亿元,位居第二名;科创板融资额为81.17亿元,位居第三名。此外,深市主板融资额为43.79亿元;北交所融资额为39.98亿元。其中,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IPO融资额为270.02亿元,占A股总融资额的41.15%。
从IPO企业融资额看,今年前8个月,40家企业IPO融资额超5亿元,21家企业IPO融资额超7亿元,11家企业IPO融资额超10亿元,4家企业IPO融资额超20亿元,IPO融资额前三名分别为华电新能、中策橡胶、天有为,IPO募资额分别为181.71亿元、40.66亿元、37.40亿元。此外,屹唐股份、影石创新、开发科技、兴福电子、汉朔科技、威高血净、恒鑫生活、永杰新材等公司IPO募资额均超10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前8个月A股IPO融资额同比增长超五成,主要得益于单个IPO企业融资额较去年同期大增;同时,IPO数量较去年同期也增加了8家。以IPO募资规模前三名为例,今年前8个月,IPO融资规模前三名分别为华电新能、中策橡胶、天有为,前三名IPO合计融资额259.77亿元;而去年前8个月,IPO融资规模前三名分别为永兴股份、艾罗能源、达梦数据,IPO募资额分别为24.30亿元、22.26亿元、16.52亿元,前三名合计融资额63.0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前8个月北交所IPO数量(12家)和融资额(39.98亿元)大增,逐渐成为部分企业上市的优先选择。
从今年IPO受理可以看出两个明显变化:一是不少曾计划冲刺沪深交易所的企业纷纷转向北交所,表明企业更追求上市“确定性”;二是北交所在审项目质量显著提升。目前北交所排队企业中,净利润普遍在4000万元以上,净利润过亿元的企业超50家。
北交所开市初期,净利润2500万元至3000万元即符合利润要求。而根据IPO新规,当前创业板和主板的利润门槛已分别提升至6000万元和1亿元。这意味着北交所在审企业中,大部分已满足创业板利润标准,不少企业达到了主板利润要求。
为何众多利润远超创业板甚至主板的企业选择北交所?
资深投行人士指出,核心原因在于各板块定位日益清晰:科创板注重“硬科技”属性,要求企业科技属性足够强,最好能突破“卡脖子”技术,擦边科创属性的企业很难通过审核;主板则聚焦成熟蓝筹和大市值龙头企业,规模有限的企业即使为细分领域龙头也难获青睐。
更为重要的是,在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上市“确定性”成为企业核心考量。相比其他板块,北交所在审核效率和可预期性方面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