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浏览社媒时,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有网友疑惑地发问:“一只股票明明赚50%,卖掉一半之后,按理说盈利应该变成100%才对啊!怎么券商APP上居然显示200%?这软件是不是在忽悠我?”
结论是,券商没有算错。收益率计算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和我们日常直观的计算思路有很大差异。
收益率翻倍的真相
买卖股票类似做生意,卖出资产收回的钱,首先要用来弥补成本,剩下的部分才会算成利润。以网友的情况举个例子,假设他当初花100元买了某只股票,此时他的持仓成本就是100元。后来股票涨到了150元,这时候账户里的市值比成本多了50元,对应50%的盈利,这一步大家都能算明白。
接下来他卖掉了一半仓位,也就是卖出了市值75元的股票。这时候关键的计算差异就出现了:按照“摊薄成本”计算收益率的方法,卖出的75元会优先被用来抵扣初始成本。100元的成本,扣除卖出的75元后,剩下的那一半股票对应的成本就变成了100-75=25元。这时候再算盈利,剩下的股票市值还是75元,减去剩余成本25元,实际利润是50元,收益率为利润(50元)÷成本(25元)= 200%,这就是为什么网友会看到收益率突然翻2番的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推演,当股票价格再涨一点,比如涨到200元时,要是把一半仓位卖掉,收回的100元刚好覆盖初始100元的成本,这时候剩下的股票持有成本就变成了0元。
此时打开券商 App,收益率就不显示了,因为任何数除以0都等于无穷大。通过股票分红和高抛低吸,一只股票的成本甚至可能是负数,此时,收益率也无法显示。其实这只是算法导致的显示问题,并非真的没有收益,这些情况确实很容易让不了解算法的投资者产生误会。
常见的四种收益率算法
其实大多数券商 App 都考虑到了不同投资者的计算习惯,提供了四种常见的收益率计算方式,上文说的“摊薄成本法”只是其中一种,并非唯一标准。另外三种方法是时间加权法、资金加权法和最大成本法。
“时间加权法”更注重“每一段时间内的收益表现”,不会因为中途资金进出而影响单段时间的收益计算。比如1月1日投入100元买股票,1月31日涨到 150 元,2月1日又追加投资100元,2月28日账户总市值涨到 350 元。时间加权会先算1月的收益率(150元-100元)÷100元=50%,再算2月的收益率(350元- 150元-100元)÷(150元+ 100元)=40%,最后通过公式合并两段时间的收益率,得出整体收益率(50%+40%)÷2=45%,这种算法适合用来评估投资策略本身的表现。
“资金加权法”也叫“内部收益率”,即IRR。这种算法重视资金进出的时间点对整体收益率的影响。比如同样是1月投入100元、2月追加100元,资金加权会把2月投入的100元只算一个月的收益,而1月投入的100元算两个月的收益,最后根据资金占用的时间权重来计算平均收益率。这种算法更贴近实际的“资金使用效率”,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情况。
“最大成本法”使用账面盈亏除以投资期间累计最大投入金额,含利息或追加资金。这个算法接近大多数人最直观的计算思路,适合只想看“整体赚了多少”的投资者。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没有频繁的买进卖出,其实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还是以总额来计算:投入的总资金是多少,最终拿回的总资金是多少,两者之差就是利润,利润除以投入总额就是收益率。
如果过度追求高收益率数字可能会带来误导。有的人为了做高收益率,喜欢频繁买卖、调整仓位,但这很容易导致出现“赚了比例没赚钱”的情况。而且,频繁博弈可能会养成不好的投资习惯,增加交易成本,反而降低整体收益。
总之,投资的核心是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不是追求数字上的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