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点,这边就是放映厅了。”
身着精心准备的白色T恤与绿格子裙的丹丹,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走进“光明影院”放映厅。这位天生失明的姑娘,从未奢望过自己也能成为“观影人”中的一员,亲手触碰那个曾只存在于旁人描述中的光影世界。
8月28日,“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拓展推进活动在浙江嘉兴举办。活动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承办,嘉兴市及南湖区文明建设办公室协办。
相较于盲道、坡道等“可见的无障碍设施”,视障人群的“文化需求”是更隐蔽的“隐性障碍”,电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情感共鸣、故事传递、价值观表达的功能。“光明影院”项目则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的公益项目,核心便是通过制作“无障碍电影”为视障人群搭建“用耳朵看电影”的文化通道。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与全国各级残联、盲校、残疾人服务中心、社区无障碍站点合作,建立光明影院放映点,定期组织线下集体观影活动,已完成800余部无障碍电影制作,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走进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并通过全国有线电视惠及2亿多户家庭,已成为中国无障碍文化建设的标杆。
多场景落地,为全国推广立范本
“光明影院”项目是围绕视障群体的“无障碍信息获取权”展开,通过针对性解决视障者在“观影”这一文化消费场景中的核心障碍,将“无障碍”理念从“物理空间”延伸至“精神文化领域”,形成了一套从内容生产到场景体验、再到社会认知的完整无障碍解决方案。
本次推进活动由实地观摩、全体会议和互动交流三个环节组成。参会代表实地考察和体验项目在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和社会影院的应用成效,在全体会议上,深入总结了两年来“光明影院”在浙江的试点经验,并通过面对面交流回应了基层关切、解答了各地的具体问题。参会代表普遍认为,此次活动是对公益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实践工作的再动员,为推动无障碍电影公益事业进入全国推广新阶段、助力文化惠民和社会文明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展板讲解和功能演示向代表们直观展示了电视直播、点播功能以及“光明伴影”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模式。在观影室内,代表们还参观了“光明角”,体验了点播、直播及多终端联动等功能。据了解,目前该中心已形成无障碍电影常态化放映的工作机制,为项目在基层的可持续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活动当天,嘉兴市南湖区文明实践中心专门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光明影院·留下美好记忆”。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诸暨市以及江苏省苏州市、山西省太原市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项目团队的学生志愿者刘悦、倪冰与南湖区青年志愿者为视障朋友们拍摄了不同风格的婚纱照,并现场打印、装入相框赠送。视障人士吴泉水激动地说,感谢“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和社区工作人员记录下了他和老伴相濡以沫数十载的珍贵瞬间;社区居民李艳敏此前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她表示这次的活动以及和现场志愿者的交流让她感到了久违的高兴和温暖,她希望能参与到更多“光明影院”的活动中。
在西马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代表们考察了“光明影院”在社区的落地情况,详细了解了社区在文明实践建设和无障碍电影放映方面的特色做法。
在观影室内,居民与视障朋友共同观看了“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制作的无障碍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亲身体验了无障碍视听的艺术魅力。社区通过建设“家门口的影院”,让视障朋友得以更便利地享受优质文化服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营造了温馨和睦的邻里氛围。视障观众邱演在观看电影后表示自己被影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鼓舞,而无障碍的形式让他能够进一步理解剧情内容、体会人物性格;视障观众陆洁第一次参与“光明影院”的活动,她表示自己很喜欢影片放映的形式,并希望今后能够在线上、线下双平台享受更丰富的影片资源;永明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沈丽嫱表示,很多视障人士对于“走出家门社交”有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负担,而“光明影院”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帮助视障人士克服社交障碍,享受更优质的文化生活。
在光明影院教师志愿者陈中瑞的引导下,代表们借助眼罩和无障碍观影耳机观看了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体验了常规版本和无障碍版本的差异,了解了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原理和传播机制,直观感受了在影院欣赏无障碍电影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代表们普遍认为,这一模式有效打通了影院无障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彰显了文化共享的力量。
实地观摩的各个环节,全面呈现了“光明影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和社会影院等不同场景的多样化落地应用,也集中彰显出嘉兴市在机制建设、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层面的创新探索成果。
参与观摩人员一致认为,这些接地气、可感知的实践经验,为“光明影院”项目在全国范围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鲜活可感的示范样本与清晰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嘉兴市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讲解无障碍电视专区功能。
提质升级,进入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光明影院”项目不仅能让视障群体共享文化成果,更能推动社会向“人人平等参与”的包容性方向发展,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文化领域”的重要支撑。
在全体会议上,中宣部文明实践局副局长王小河对“光明影院”项目及试点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光明影院”项目以文化之光照亮了残疾人的美好生活,有效增强了残疾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彰显了我国人权保障等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今后依托文明实践体系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蔺海波全面介绍了“光明影院”项目总体情况,回顾了学校自2017年发起并持续推进“光明影院”的历程。他表示,从“物理盲道”到“文化盲道”,“光明影院”已完成800余部无障碍电影制作,将视听佳作赠予全国各地的盲协、盲校、社区、图书馆、电影院,推动无障碍电影上线全国有线电视、走进国际电影节,尤其是立足各类文明实践阵地,以无障碍电影切实推动社会文化共享。他强调,中国传媒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推动“光明影院”提质升级。
随后,项目志愿者教师李超鹏结合实践经验,从影片筛选、流程设计到志愿服务等八个方面,系统分享了无障碍电影公益放映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各地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径。
同时,团队向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赠送了75部无障碍电影、报告文学《光明影院的故事》及《无障碍电影公益放映指导手册》,为各地提供了可学、可用、可推广的资源工具,这也标志着“光明影院”项目的全国推广已经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据记者了解,在两年的试点工作中,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从授牌第一家试点影厅,到全市推出两批共97家“光明影厅”;从南湖畔的第一场首映活动,到全市各县(市、区)累计组织观影活动221场;从文明办与残联两股力量,到凝聚社会各界合力,“光明影院”项目构筑的“文化盲道”正在嘉兴不断延伸拓宽。
截至目前,“光明影院”项目已覆盖南湖区84%的视障人士,二次观影率达79%,观影满意率高达96.2%,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吸引社会关注超50万人次。嘉兴市正在通过“点位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品牌建设”协同发力,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嘉兴样本”。
本次拓展推进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光明影院”迈入全面推广的全新阶段。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以“光明影院”核心推动力量的身份,充分发挥专业领域优势、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着力将经过实践验证的“嘉兴样本”推广至全国更多地区,让无障碍电影覆盖并惠及更广泛的视障群体,为助力文化共享深度落地、促进社会文明持续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