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宣布设立四周年。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在过去一年间持续推动“深改19条”政策落地,实现市场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跃升,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已达274家,较三周年时的251家增长9.16%;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专精特新集群效应凸显
北交所坚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在制度设计上,IPO规则进一步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允许未盈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更加精准适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北交所上市企业274家,总市值9116.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82%;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149家,占比54.38%,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企业集群。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定位,决定了北交所上市企业与研发创新深度绑定。2024年,北交所上市企业合计投入研发费用85.9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4.56%。北交所上市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均值已增长至3148.16万元,呈现上升趋势。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向记者指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考虑到中小企业类型多样、发展阶段各异,北交所针对性设计了四套上市标准,构建并持续完善覆盖挂牌准入、发行上市、持续监管、再融资和交易等全环节的特色制度体系。四套上市标准,以市值为核心,综合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Wind数据显示,目前北交所上市企业中,依据第一套标准上市的企业有262家,占比95.62%;采用第二、三、四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分别有7、1、4家。
制度创新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新“国九条”到“并购六条”,并购重组市场迎来诸多积极信号,产业整合、跨界并购为企业及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5月16日,北交所修订重组相关规则,引入“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并对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进行细化明确。
诸海滨指出,相关机制的引入,有效落实了政策要求,丰富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重组工具储备,充分体现北交所积极支持上市企业利用并购重组工具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态度。
金长川资本董事长刘平安告诉记者,北交所上市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有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并购重组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实现外延式增长的主要方式,也是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提升竞争力的较好手段。开源证券研报显示,截至8月25日,北交所共披露33家次重要投资并购事件。
投资吸引力逐渐增强
北交所持续推进建设与深化改革,市场投资吸引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北交所上市企业现金分红更加积极。Wind数据显示,合计年度现金分红次数2024年已提升至249次,当年未分红的企业数量占比减至21.9%,年度分红2次的企业占比达到10.58%。北交所上市企业还积极回购股票,截至8月28日,2025年共有37家企业回购股票。
随着北交所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对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步提升。记者注意到,2024年末共计29家公募基金配置北交所股票,同比增长31.82%,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38.1%。2025年上半年配置北交所股票的公募基金达39家。
展望未来,北交所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提高服务中小企业质效。刘平安认为,随着各项改革措施持续落地,北交所将在支持科技创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贡献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