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媚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重磅文件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进入全面深化、场景落地的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随即明确,将推动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坚决避免无序竞争和一哄而上。
这一表态,不仅是对当前地方AI发展热潮的冷静引导,也是对“人工智能+”本质的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各地唯有因地制宜、精准赋能,才能真正释放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为什么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必须要因地制宜?这首先是由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AI大模型本质是由数据驱动,其应用必须建立在真实、丰富、高质量的行业数据基础之上。没有农业的种植记录、制造业的工艺参数、文旅的相关数据,再先进的算法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各地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不应盲目追逐热门赛道,而应结合自身优势产业。比如,农业大市应聚焦“AI+智慧农业”,工业重镇应深耕“AI+智能制造”,旅游胜地应探索“AI+文旅体验”。唯有依托既有产业根基,AI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此外,AI虽然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但如果一味推崇“效率至上”,不顾自身条件一窝蜂上马“人工智能+”项目,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当前,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现象,若再以提升效率为目标大规模引入AI进行自动化生产,将进一步加剧效率冗余,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卷式”竞争,并冲击就业市场。《意见》也明确提到,“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这表明,AI的发展应以增进社会福祉为目标,不能仅以“效率”为单一驱动因素,还应纳入“社会效益”与“公共价值”的考量。
当前,已有部分地区探索出了“精准+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浙江杭州依托繁荣发达的电商生态,聚焦本地丰富的消费与物流数据,推动AI在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仓储调度等场景深度应用,打造“AI+新零售”标杆;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则结合农业特色,重点发展“AI+农业”,在智能种植、病虫害识别、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取得突破。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准把握自身区位特点,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还真正解决了产业痛点。
因此,要避免无序竞争和一哄而上,各地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全国AI发展大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有所为是指进行科学评估,明确“能做什么”, 地方政府应系统梳理本地产业基础、数据资源、能源供给和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因素,思考这些产业与AI结合的点在哪里、哪些环节真正需要AI赋能,优先选择那些有明确市场前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AI应用方向;有所不为则是清醒认识自身短板,明确“不能做什么”,避免盲目自信和冲动投资,还可以探索建立AI项目评估机制,对符合本地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对盲目跟风的项目加以限制。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行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比拼的并非谁“广撒网”“跑得快”,而是谁“选得准”“走得稳”。唯有摒弃“一哄而上”的冲动,立足自身禀赋,回归产业本源,才能避免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泥潭,迎来“百花齐放”、协同共进的智能中国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