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在浙江台州温岭举行。宁波绿色石化、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的发布,以及同期推出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正进一步加快。
随着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据论坛主办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介绍,目前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达80个,基本实现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覆盖。此次浙江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的发布,不仅为相关产业发展明确了具体路径和方向,也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实践样本。
与会专家认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迈向世界领先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指出,我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性矛盾,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
“我国已经在量大面广的经济型制造业领域形成产能与市场优势。”周济表示,“要依靠技术进步、以高打低,进一步提高经济型制造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人有我优’,迈向经济型制造业的中高端;同时通过‘走出去’,巩固和扩大中高端经济型制造业的国内国际市场规模优势。”
此次论坛发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黄庆学在成果发布时强调,先进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协作紧密、技术创新需求强、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大等特点。我国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推进路径应包括:推动重点领域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产业、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推动跨产业链集群协同、推动集群内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互融等。
“建议分类分批、分层分级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系统化推进梯次建设。”黄庆学提出,“按产业成熟度统筹推进,力争到2030年培育10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35年培育20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建设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首先应选择我国具备国际领先优势的产业作为先导和突破口。”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屈贤明教授认为,我国是工业母机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且经多年努力已实现贸易顺差,但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以浙东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建设为例,屈贤明提出“两步走”行动建议:第一步为优化提升阶段,目标是到2030年,1家企业进入世界十强,10家企业在细分市场进入世界前三,100种整机及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建成中试验证平台和共享制造园区,强化区域协同机制;第二步是向世界级集群冲刺,目标是到2035年,产业规模迈上5000亿元,2家企业进入世界十强,10家企业在细分市场进入世界第一,高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超20%,实现原始创新突破,成为工业母机原始创新策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工业母机大市场。
会上发布的数控机床多模态工业大模型典型应用,将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论坛期间还签署了三项重要协议: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框架合作协议、浙东工业母机集群与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战略产用协同合作协议、浙东工业母机集群与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战略产用协同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周济等专家进一步建议,要集中优势力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科技创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坚决解决“卡脖子”难题,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竞争新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到来,与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周济强调,“新一代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正赋能进制造业,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主要技术路线。”他指出,未来制造业正朝着“更好功能、更高性能、更加可靠、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