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一群佩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集结在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龙源新能源公司门口,他们即将启程,开启一场“小手探秘大风车,童心接力守边疆”的能源探秘之旅。目的地,是百里之外新疆首批工业遗产的达坂城风电场。
“看!风车在动!”大巴车刚驶入风电场区域,窗外连绵的风车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车刚停稳,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就手捧安全帽迎了上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都是风电小卫士,安全帽要戴好。”志愿者的话未落,孩子们就踮着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要戴上属于自己的“战盔”。

图为小小巡检员通过VR设备模拟风机巡检工作
当VR眼镜戴在孩子们脸上时,喧闹声骤然被惊叹声取代。“哇!风车就在我头顶转!”一个小男孩忍不住喊出声,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虚拟世界将他们带到了风电场的中心:脚下是辽阔的土地,远方是成片的光伏板;头顶,巨大的风车叶片呼啸掠过,巨大的阴影瞬间笼罩又迅即移开,给孩子们带来了身临其境的震撼。“老师,我能‘爬’到塔顶看看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指着虚拟场景兴奋地提议,志愿者趁机引导:“当然可以!不仅能选择观察点,还能模拟操作巡检。”孩子们忍不住伸出小手,试图触摸那虚拟叶片上流转的风痕,还试图学志愿者给风机模拟巡视检修。
不一会儿,实训基地的风机模型前排起了长队。叶片、齿轮、底座按比例缩小的模型精致得如同高级玩具。一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指尖拨动叶片,齿轮立刻发出“咔嗒咔嗒”的轻响,“别小看这一转。”志愿者微笑道,“模型转这一圈,实际的风车发的电,大约够你家一天的用电。”孩子们的眼睛更亮了,轮流上去拨弄叶片。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一起组装风机模型
随后,志愿者又领着孩子们走进主控室,孩子们围着风机的“大脑”好奇发问,志愿者耐心解答孩子们提出的关于那些线路和部件的奇思妙想。大屏幕播放起夕阳下的风电场视频,“看,这些‘巨人’比教学楼还高,有一百多米呢,相当于20多层楼。”志愿者指向屏幕,“而且它们很聪明,风太大时懂得‘休息’,就像小朋友累了要睡觉一样。”孩子们仰着小脸,凝望着暮色中巍巍转动的风车,眼中写满了惊叹。
走进公司30周年纪念展的时光长廊,讲解员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说:“看,当年的达坂城荒凉得连鸟都不愿驻足。”照片里,天空灰蒙蒙的,风沙漫天,几个模糊的人影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在肆虐的沙尘中艰难跋涉。“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我们的第一批风电‘先锋’们来了,他们住的是临时搭的帐篷,吃的是就着风沙的干粮。有一次刮特大风沙,帐篷被掀翻了,他们就抱着设备趴在地上,生怕机器被损坏。”

图为志愿者用风机模型讲解机舱构造
孩子们的目光落在另一张照片上:一片荒芜的戈壁里,立着一台孤零零的风力发电机,银白色的塔身在黄沙里格外显眼。“这是新疆第一台风力发电机,是从丹麦引进的。”讲解员说,“当时没有现成的路,设备运不进来,先驱们就用骆驼驮、用人拉,一点一点把零件运到戈壁上。”旁边的彩色照片里,早已是另一番景象:道路两旁,一排排国产机组擎天而立,白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现在,这里的风机全是咱们国家自己生产的。”讲解员的声音里满是自豪,“这里不仅是‘中国风电摇篮’,更是咱们边疆大地上最醒目的绿色地标。”
展台旁,一个年龄最小的小女孩默默拿出画笔。她先画下照片中那台孤独的先驱风车,又在一旁画出鳞次栉比的新风车群。稚嫩的笔触在两者之间勾出一条蜿蜒的线,像一条无声流淌的时光之河。
夕阳西下时,大巴车踏上了归途。车厢里不似来时喧闹,孩子们或轻轻翻看自己的画作,或低声讨论着白天看到的风车,而有的则静静倚窗,凝望着远方渐行渐小的风车身影,眼中写满不舍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