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凌晨
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接连迎来政策利好,创投行业、母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
2025年8月30日至8月31日,“202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在北京举办。该届峰会由母基金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顺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人民政府、北京市顺义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工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主流母基金、保险资管及一流投资机构等单位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会议。

图为202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现场方凌晨/摄
北京市顺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欣介绍说,顺义区凭借“5+4”产业体系(五大高端制造业与四大服务业),已培育汽车、航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4万亿元。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区级投资引导基金二期,重点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并发布四只新基金,为母基金落地提供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在此次会议上发布了《2025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根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母基金行业共有460家母基金,管理总规模达3.48万亿元,相较2024年年底下降23.7%。其中,政府引导基金有338家,总管理规模为29973亿元人民币;市场化母基金有112家,总管理规模为4829亿元人民币;S基金(只做S基金并无正常母基金业务的机构)有10家,总管理规模为43亿元人民币。
唐劲草介绍,母基金在管规模之所以出现下降,是因为母基金研究中心在统计中对部分不做母基金的机构(取消母基金业务,转向直接投资等业务)、已经退出或清算的母基金、退回出资的母基金等进行了减计。今年以来,有不少政府引导基金转向直投业务,不再出资子基金,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基金”。
“母基金行业正经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结构性转变,政策导向更强调功能定位与资金效率。”唐劲草表示。
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业内人士围绕“国家级母基金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和驱动创新”“母基金如何坚守耐心并建立容错机制”等十大主题各抒己见,进行碰撞交流。
在“国办一号文后政府投资基金行业的变与不变”圆桌论坛交流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份发布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国办一号文”),影响深远。
谈及国办一号文带来的变化,招商资本董事总经理朱正炜表示,最大的体会是“反内卷”。首先,从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角度出发,这让各地政府引导基金能够更高质量地实现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其次,各个地方已越来越多意识到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股权项目的招引等,需要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规划中的战略产业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最后,政府引导基金整体对时间和投资风险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
长江产业基金副总经理余皓认为,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架构一直在不断完善迭代,不过在完善过程中,一些核心理念并未发生变化,总的来说有三大方面:一是政府引导基金的顶层架构设计包括核心政策功能定位没有发生改变;二是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策略、大的投资框架没有发生改变,核心仍是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包括重点行业和市场失灵的环节;三是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