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会议强调,未来产业是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及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关键突破口,需系统性地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工作。
高端装备制造提速
会议指出,强化战略引领,加速前沿技术攻坚和未来产业规划,主动对接国家未来产业方向,积极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力争在前沿探索与前瞻布局上抢占先机。深化产业培育,不断完善培育机制、创新支撑保障体系和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力争在全链贯通与要素融合上取得突破。优化制度环境,力争在创新治理与开放合作上成为标杆,构建更有耐心、更加包容的制度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在众多未来产业方向中,高端装备制造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系统性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工作,必须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重点发力领域。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中交上航局上海交建公司展示的“智能化铺排船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银奖。记者在现场看到,陈列的自主研制大型多功能智能化铺排船——“交通建设十号”精细模型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关注。
据悉,作为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铺排船,“交通建设十号”船体总长116.6米,集成我国水运高端装备六大核心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机械臂式充灌装置与多系统协同控制技术,将传统需12人协同操作的流程优化为仅需2人,人员成本降低80%,作业效率提升40%。模块化设计是“交通建设十号”的又一亮点,通过快速更换作业模块,设备利用率提升60%,有效扩展了工程适用场景。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不仅体现了上海企业在追求高效生产、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积极探索,也表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心,为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提供了范例。
相关未来产业投资基金行业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为了系统性推进未来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的培育工作,上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和人才引进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完善创新生态,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推动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该人士表示。
多个集聚区加快建设
从智能体到机器人,从大模型到脑机接口,上海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
今年1月,《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发布,统筹协调相关资源,力争通过全链条创新、全过程加速,抢占全球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今年4月,以长阳创谷为核心的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5月至6月,超宽禁带半导体未来产业集聚区、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先后开建,至此,上海未来产业集聚区增至4个,后续还将在若干未来产业赛道加快遴选建设。
近期,“智脑工场”孵化器在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建成,首批企业即将入驻。“类脑智能的创新生态还不完善,我们公司要依托孵化器和集聚区,实现协同创新和资源集聚。”时识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宁说。
这位海归博士后创立的企业,将在杨浦区研发类脑视觉感知技术,把产品推向消费电子、具身智能等领域。
“我们将为入驻集聚区的企业开发各种应用场景。”杨浦区科经委副主任叶桂芳说,长阳创谷园区将加快建设“类脑大道”,整体打造应用类脑智能技术的200米示范线,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复兴岛上的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将打造“最智慧最前沿一平方公里”。此外,杨浦区还将发挥互联网平台企业集聚的优势,积极开发抖音、B站、美团、爱回收、商米等企业的应用需求,为类脑智能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如今,杨浦的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闵行的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浦东张江的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临港新片区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未来产业集聚区这4个面向未来的创新高地正在上海崛起。其背后,是“四位一体”培育机制等一系列政府改革探索。可以预见,未来产业将在上海加速发展,成为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记者注意到,与集聚区建设相配套,上海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发起成立,孵化器、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落户集聚区。尤其是,政府投资基金作为支持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今年3月,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推出了两大基金矩阵,为城市产业能级提升增添新动力。
其中,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高达500亿元,首期基金规模为100亿元。该基金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主要投向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契合市区协同主导产业方向的项目。
另一大基金矩阵——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超过500亿元。新组建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主要由市属国有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及平台公司共同发起,业务范围涵盖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多个领域。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指出,组建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是推进上海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步骤。该举措将着力增强核心功能,围绕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施一批高质量并购项目,推动相关产业整合升级,培育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
据上海市科委介绍,上海已形成未来产业“四位一体”培育机制,即由项目经理团队主导、以重点任务清单实现突破、靠未来产业基金赋能、借未来产业集聚区支撑。同时,加强央地合作、跨部门协调和市区联动,力争将一条条前沿科技赛道培育成快速发展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