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公募行业交出了一份“温和复苏”的经营答卷。
随着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持续显现,公募费率改革影响也逐渐平复。Wind数据显示,在规模创下新高的基础上,公募基金行业今年上半年合计收取管理费为620.93亿元,同比微增,但仍较改革前同期缩水超85亿元。
而从66家已披露经营数据的公募“成绩单”看,行业利润分化更甚:176.73亿元的净利润总额同比增超一成。其中,易方达、工银瑞信等头部机构以超10亿利润稳坐第一梯队;部分公司实现“弯道超车”,增幅亮眼。
但另一端,也有机构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经营窘境,甚至九泰、江信等9家中小基金公司仍在亏损中挣扎,营业收入不足7000万元的窘境,暴露出生存危机。强者恒强、快者追赶、慢者出局,行业真正的洗牌,正在数据背后加速上演。
上半年管理费620余亿元
今年以来,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再创新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公募行业总规模达到34.39万亿元,半年增加了近1.57万亿元,年内涨幅达4.78%。
随着行业对新费率结构的适应性逐步增强,公募费率改革的影响持续平复。第一财经基于Wind数据统计,公募基金今年上半年合计收取管理费为620.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18亿元,微涨1.67%。
虽然数据有小幅回暖,但相较于2023年7月费率改革前706.18亿元的中报数据,仍减少逾85亿元,显示改革对行业收入结构的深层调整仍在延续。
细分到各类型基金看,不同基金的管理费收入呈现显著分化。其中,率先启动降费的权益类基金(包括混合型、股票型基金)仍是下滑最为明显的产品类型,上半年管理费收入达265.71亿元,同比减少16.68亿元;体量占比降至42.79%,较去年同期下降3.45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低风险品类及特色品类管理费收入表现亮眼。货币市场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逆势增长,上半年的管理费分别为182.78亿元、146.19亿元,均创下同期历史新高,成为支撑行业管理费总量增长的核心力量。
此外,国际(QDII)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呈现高增长态势,前者管理费同比增长22.88%至19.41亿元;后者另类投资基金管理费同比翻倍至3.43亿元,增速领跑各类型产品。
从基金管理人角度来看,在已有数据的193家机构中,今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21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家。整体而言,行业前十强名单保持稳定,仅后五位座次发生微调。
具体来看,易方达基金以39.18亿元的管理费收入位居第一,但较去年同期减少1.55亿元,这意味着,单家公司管理费“天花板”也跌破40亿元以下。华夏基金以30.01亿元紧随其后,两家头部机构同比降幅均超1亿元,降幅比例均超3%,差距进一步收窄。
广发基金和富国基金分别为29.09亿元、25.17亿元,双双有所提升。其中,广发基金与前一名的差距已缩减至0.91亿元。而南方基金虽然同样下滑3.69%,但仍以21亿元的管理费排名第五。
相较而言,后五位的竞争更为激烈,单家公司之间的管理费差距不超过1.2亿元,差距最小的甚至只有0.18亿元。其中,汇添富基金、嘉实基金、天弘基金均为20亿元出头,分别为20.49亿元、20.3亿元、20.13亿元;招商基金和博时基金分别为18.35亿元、17.56亿元,分列第九、第十。
从行业整体来看,105家公司的管理费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8家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增加超过1亿元。其中,永赢基金的管理费为8.48亿元,同比增加三分之一;中银基金则增加1.54亿元,跻身“10亿元俱乐部”。
66家公募晒半年成绩单
作为公募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管理费是影响基金公司经营的重要原因。随着最新财务数据的披露,行业上半年的盈利状况也随之清晰。
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有66家基金公司披露了相关经营数据,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76.73亿元,同比增加一成以上。其中58家公司上半年处于盈利状态,占比近88%。
整体而言,头部基金公司凭借规模优势与产品竞争力,继续领跑行业利润榜。在已披露数据的公司中,37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过半;在这之中,增幅在四成以上的有15家。此外,27家则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
如继续蝉联公募行业头把交椅的易方达基金,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8.96亿元,净利润18.77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9.71%和23.84%;两项核心指标均保持头部地位。工银瑞信基金则以17.45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二,同比增加近三成。
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也在10亿元以上。其中,广发基金以上半年11.8亿元的净利润进入“10亿元梯队”,同比增加43.54%,排名也从去年同期的第7位蹿升至第4位。
此外,上述三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也有11.65%至22.17%等不同程度的增长,实现营收与净利双增。但需要注意的是,华夏基金的营业收入为42.58亿元,仅次于易方达基金,但净利润却被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反超,凸显成本管控与产品结构差异对盈利的影响。
除了前述公司以外,还有27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超过1亿元,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出现了不同的分化。如兴证全球基金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7.19亿元,同比增加17.91%,排名从11位跻身前十。
天弘基金、招商基金、富国基金、华安基金等公司的净利润虽然仍保持5亿元以上,但均出现下滑,其中最高者富国基金减少了17.39%。此外,去年排名第10位的汇添富基金净利润下滑三成,以4.8亿元落至第13位。
从部分相关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可以看到,基金公司上半年净利润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市场回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部分基金公司凭借亮眼的业绩表现受到市场认可,产品规模大幅增加,从而实现经营数据的提升。
例如永赢基金上半年营收同比增加四成至8.97亿元,净利润也达到1.82亿元,增幅超过八成。截至9月1日,永赢科技智选A、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的年内回报分别为186.75%、121.29%。同样表现突出的财通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80%,其增长动力来自新发产品的突破。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中小公司陷入经营困境。目前,九泰基金、江信基金等9家公募上半年净利润录得亏损,其中,九泰基金、江信基金、浙商基金、华西基金等公司的净利润均亏损超千万元。从营业收入指标来看,这9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均不及7000万元,收入规模有限成为制约其盈利的核心因素,反映出中小基金公司在资源、品牌、投研能力上的短板仍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