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部由机器人踢成的足球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迎来了它的世界杯决赛时刻。8月17日傍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5V5足球决赛现场,当经过清华火神队算法改造的加速进化T1机器人一个大脚远射将皮球送入来自德国的HTWK队的球门,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最终,比分定格在1:0。
观众席中,一位小朋友发问,“它可以陪我踢球吗?”这句稚气提问,恰好点破了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此刻的处境:技术已站上领奖台,商业化则刚刚起跳。
在这场全球顶尖的机器人赛事中,北京代表队表现强势,一举摘得15项冠军,高居奖牌榜首位。这些冠军队伍背后,是一批北京机器人企业的集体亮相与技术支撑。
近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松延动力、加速进化、银河通用、云迹科技等机器人企业。它们中多数都是这类国际大赛中的“金牌选手”。
夺冠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北京机器人产业从核心技术到整机应用、从底层算法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链正在加速成熟。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2025年上半年增速持续保持40%,产业规模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企业是产业的核心支撑。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数量全国首位),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全国第一),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从赛场到市场,从踢进“世界杯”第一球到走进千家万户——北京人形机器人,正从研发突破的快车道,转向商业化关键一跃。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赛场的硬核实力
在松延动力展厅里,一群机器人组成的“方阵”吸引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注意,记者发现这正是在今年4月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中斩获亚军的松延动力“小顽童”机器人。松延动力还拿到了本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自由体操和跳远的金牌。
松延动力CFO韩深任介绍,“松延动力是一个来自清华的创业团队,在2023年9月创立,成立后就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我们在亦庄人形马拉松比赛时因取得第二名被人熟知,自此之后也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我们也在比较复杂的动作表现场景取得了金牌。”

松延动力工作人员在为来访媒体讲解和演示产品。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吉喆摄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表示,公司的销售团队从半马后才慢慢搭起来,一个月就拿下了1000多台的订单,他以“年轻、有活力”来概括公司团队,“我们公司大部分都是‘90后’。”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还在松延动力展厅发现了许多表情十分丰富的仿生人机器人“小诺”。松延动力商务经理刘大开介绍,这是全球范围内首个脸部突破30个自由度的机器人,其可以具备表情控制,表情随动和语音对话的功能,通过外接的平板设备就可以模仿真人五官的动作。可以应用在养老陪伴、展厅接待、心理疏导等场景。
技术突破的密码,正埋藏在北京企业年轻团队的研发基因里。在加速进化公司,工作人员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技术含量最高的机器人足球赛赛场搬到了办公室,机器人还现场开出了一个大力远射,引发惊叹。

8月27日,加速进化机器人在足球场上演示踢球动作。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吉喆摄
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表示,公司在2023年10月成立,2024年10月份就实现了(机器人)量产,可以全球交付,“我们到今年上半年交付的量已经达到数百台,其中50%的交付是销往海外,这体现出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只在国内领先,全球层面也保持在了第一梯队。我们是中国最早做双足人形机器人的团队之一,沉淀了许多对机器人本体构造和零部件组成、运动控制算法的理解,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我们将推出消费级产品,我们相信机器人可以进入教育领域。”
银河通用的技术路径也颇具颠覆性。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药品分拣赛中,其Galbot机器人以336分夺冠,分值高出第二名几乎两倍。从初赛到复赛,银河通用Galbot全程零遥操作、完全自主工作运行。值得一提的是,在初赛中,银河通用抽中了难度最高的药品——红霉素软膏。该药品细长、体积小,抓取难度远超常规药品,然而,Galbot仅用4分25秒便自主完成全流程,远快于20分钟的比赛限制。
在这背后,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此前曾提及,银河通用通过物理仿真合成大规模高质量数据,已积累百亿级合成仿真数据,使机器人技能学习的成本降低80%。这一技术路线显著提升了具身大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泛化效果,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商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从实验室到赛场,北京机器人企业的这些突破并非偶然。北京市连续两轮的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燃料”:100亿元产业基金、首试首用奖励政策、具身智能工厂最高3000万元的补贴,让企业敢在核心技术上“押注”。有机器人企业的高管直言,“团队选择创业,不仅看中技术转化机会,更因为北京提供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完整生态。”
场景开放:从酒店走廊到城市街区,北京如何“养大”机器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当前北京制造的机器人已经逐渐从实验室走到赛场,走到真实场景。如松延动力、加速进化、银河通用三家“冠军”公司的机器人已经分别向陪伴场景、教育场景、医药场景等进行了试水和布局。

8月17下午,清华火神队1最终以1:0战胜德国HTWK Robots+Nao Devils队夺得冠军,这也是世界首次5V5机器人足球赛的冠军。夺冠后火神队合影庆祝。 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而在云迹科技总部,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机器人们成了居家“帮手”,拥有传递外卖袋、洗衣服甚至骑乘等多个功能。云迹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有3万多家酒店和100多家医院每天都在使用公司旗下机器人,去年机器人同时在线最高的一天有36000个机器人同时在线。据了解,2024年云迹机器人市占率达9%,智能体市占率12.2%,均居全球首位。
场景革命的深层逻辑,在于“技术适配性”。银河通用将Galbot的药品分拣能力复制到线下,在北京10余家智慧药店试点24小时送药服务;加速进化则通过足球赛中的运动控制算法,全面训练机器人的运动、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同时培养开发者生态,为未来在家庭场景的深度应用开发积累技术支撑。这种“以赛促用”的模式,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形成闭环。
北京市的“双百工程”更将场景落地推向系统化。“双百”是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双百工程”的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建设目标,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
目前,北京已培育57家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布33个手术机器人注册证,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北京已成为全球密度最高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试验场。
事实上,成为“冠军”只是起点。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叙事,正在从“拿金牌”转向“过日子”:让机器人走出赛场、走进厨房、走上街头,像水电一样成为城市基础设施。
在跳远比赛中,运动员的落地技术会直接影响跳远成绩的好坏。正如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来自北京的比赛队伍最终拿到了机器人跳远项目的金牌。北京,正在为机器人产业的落地提供最大、最真实的“缓冲垫”。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